中读

项飙:谁是陌生人?我是陌生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14分钟

71人看过
在陌生化的洪流中看见他人,看见自己,在看见的过程中察觉意义

社区内的居民与保安在门口相遇

图源:视觉中国


在陌生化的洪流中看见他人,看见自己,在看见的过程中察觉意义。


《你好,陌生人》以三联人文城市发起和策划的系列对话为缘起,以“你好,陌生人”为话题切入点,通过项飙与多位跨领域学者的深度对话,探讨了现代人如何在日益陌生化的社会中重新发现他人,重建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连接。


以下内容摘自项飙为《你好,陌生人》一书所作的引言,主要刊发文章最后一部分,以飨读者。



|项飙



点击封面,购买本书


谁是陌生人?




我们在今天讨论陌生人,不仅是我们需要处理冷漠和自由、疏离和解放之间的关系,也是因为21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在经历一个更具体的趋势,即陌生人社会的进一步“陌生化”。


“陌生化”指20世纪末以来出现的几个趋势。首先,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普遍而平常,陌生人和非陌生人之间的界限在淡化,“内外有别”不再那么重要,人们对陌生人的戒备和恐惧、好奇和关怀都变得稀薄,而“无感”是对陌生人的最大感受。


其次,让一些年轻人紧张的,不是怎么和陌生人打交道,而是怎么和熟人来往。人们刻意把关系维持在陌生或者准陌生的状态。而且,亲密关系也越来越容易陌生化。亲密的人突然成了不认识的人,少数年轻人甚至希望通过“断亲”来保护自己。如果说,在经典的现代状态下人们意识到陌生人是跟自己有关的,在今天,人们感到认识的人和自己无关。


两位等餐配送的外卖小哥之间的边界

图源:视觉中国


到最后,“陌生化”也意味着自己成了陌生人。自己不能够认得自己究竟是谁,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当自己做出一个决定,甚至当自己爱上一个人、或者被一个人爱上的时候,自己不断地怀疑:我的决定、我的爱是真心的吗?“爱无能”是陌生化的一个后果。“周末恐惧症”——周末看着时钟一秒一秒地走,巴不得快点到周一别人给自己布置任务才觉得踏实——是另一个自我陌生化的例子。自己不能够跟自己单独在一起。


在一个到处都是陌生人的社会,人们可能感到不安,也可能感到兴奋;而在一个“陌生化”的境地,弥散的是孤独和迷茫,是存在意义上的不安——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和世界、和自己相处。人们担心的不是一个陌生人突然来骗自己,而是怕自己会变成跟某一个陌生人一样,会突然爆发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们组织这场“你好,陌生人”的对话,不仅仅是要探求如何接纳陌生人、理解陌生人,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对“我是陌生人”的问题。我们的对话嘉宾从社会科学研究、绘画、电影、社区发展、犯罪分析、人和动物的关系等角度,一起思考陌生化背后的社会变迁,讨论可行的对应方法。在讨论中我们凸显日常生活的视角,希望探索“安生式”的思考方式,即立足于生活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在陌生化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行动点的思想探索。




不能安生的陌生人,如何安生式地思考?


“你好,陌生人”,我们说这句话,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自己是本地人,是已经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的人。但是,要细致地分析“我是陌生人”这样的主体性位置,反思陌生化的状态,又不能够以一种陌生人、局外人的方式来思考。我们需要的可能是一种“安生式”的思考。


我在这里用的“安生”这个词,是试图对海德格尔的“栖息”和潘光旦的“中和位育”概念做一个结合。


栖息,是觉得自己在此刻的存在是安全、可感知和丰富的。栖息是给自己在大地上盖一间房,呵护这个家,自己和世界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紧密关联的。同时,自己的存在具有开放性,人在不断变化,生活会不断呈现新的意味。


栖息是每一刻的一种存在状态,而“位育”是一种伦理意义上的存在状态,指人在丰富的社会关系里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谐相处(此谓“中和”)。在社会关系里和谐地定位之后,人就可以不断地生长、勃发,各得其所,安所遂生。


借用潘光旦的话,我们可以说海德格尔的栖息是“人本主义”的(关注人和自然、人和自己的关系),位育是“人文主义”的(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伦理)。“安生”希望把这二者结合起来。


隐秘在街边容易被忽略的修鞋摊

图源:视觉中国


安生式的思考是基于这样的意识:改变现状,不能靠某个行动、某个抉择,而必须对生活形成新的理解,从新的理解出发长出新的行为、新的关系、新的生活意味。


这种新的理解必须是基于具体现实的,直面各种纠结(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是个陌生人?为什么我会下意识地和别人比较?为什么我难以接受这样或那样的评论?),而不是要对生活做总体的好坏判断(为什么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样子?为什么一切都是不正义、不平等的?)。


点击图片,购买本书


安生式的思考是要把自己的经验“有意识化”。阿琳·戈尔德巴德(ArleneGoldbard)继承保罗·弗莱雷(PauloFreire)的思想,区分了“有意识化”(conscientization,也可以翻译成自觉化)和我们常说的“提高意识”(consciousnessraising)。


“提高意识”是传播已经存在但人们还不知道的知识。“有意识化”是行动者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找出经验中的矛盾,意识化是他们实践的内在部分。保罗·弗莱雷的教育思想是,要让受压迫的群体通过自我经验的叙述,而不是通过对额外理论的学习,逐步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处境。


安生式的思考是开放的,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的经验和想法间来回往复,不断纠正自己。这种思考的目的不在得出结论,甚至没有明确的方向,但是它的每一步,都力图给经验更丰富的意义,要让自己的想法更加接地气。


这样的思考过程像在水里徜徉或者在林间漫步,引起情绪上和身体上的感应,就好像好的艺术和哲学作品,它让思考长到经验里,让经验长到思考中,让我们长到我们的环境当中。思考和经验像藤蔓互相缠绕,切实地抱住我们的身体。


刘小东,《出北川》写生现场,2010


但是,安生式的思考不是个人一味地向环境寻求和谐。安生式的思考要把保守和进取结合起来。保守是指对现实条件形成清晰的认识,在充满不测的世界里给自己一个立足点。


进取是指以此为基础,对现有状况从不同角度做出新的理解,对现有条件做充分的具有创造性的利用,让自己不断学到新东西,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果没有这样进取的一面,那就不是思考了。“非思考”甚至“拒绝思考”的岁月静好和“小确幸”,不能够帮助我们处理今天的生活问题。


在当今的生活状况下,尤其对于处于“陌生人”状态的年轻人来说,安生式的思考方式是需要额外的努力去发展的。我们从现代教育里获得的思考习惯,是非安生式的,它要把思考的内容对象化(物化),进行有距离的、抽象演绎式的思考,从而是高度“透明”的。


如阿伦特所说,纯粹的思考往往是对真实的逃避,最后导致偏执的可以明确解释一切的意识形态。要发展安生的思考方式,第一步可能是把思考处理为一个实践过程,即意识到,思考是和观察、记忆、身体感知、表达、对话不可分割的。




在“场景”里,认得陌生人



“你好,陌生人”这组对话,就是这样一个思考实践,它探索作为实践的安生式的思考可以是什么样的。


我们邀请的五位对话嘉宾,都是“认得陌生人”的专家——他们的工作是了解和表达陌生人的生活与心理状态。


比如,艺术家刘小东,他以高度写实的风格让观众看到那些无所不在但是又面目模糊的陌生人(比如民工、小镇青年)究竟长什么样。


人类学者何袜皮研究了中国社会里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之一——保安,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系统分析当下的犯罪案例。


纪录片导演李一凡,让我们认识了“杀马特”——以具有“炸街”效果的奇异发型来表达自己的陌生感的低收入年轻人。


城市设计专家刘悦来一直在组织陌生人参与城市社区花园建设。


最后一位,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的园长沈志军,要把动物园变成以动物为中心的动物园,把作为陌生者的动物放在中心。


同时,作为艺术家、研究者、社会行动者,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把陌生的现象变得熟悉,他们更是要提出陌生的视角,把熟悉的现象重新变得陌生,引起新的反思。


小区里聚在一起玩耍的孩子们

图源:视觉中国


如读者将会看到的那样,我们对话过程中浮现出来的思考线索是非常多样的。在这里,我提一点我从对话中学习到的发展安生式思考的心得,那就是“场景”很重要。不管是在了解熟人、认识陌生人,还是认识自己的时候,我们都是先意识到具体的场景,再通过场景来理解场景中的人,否则,对一个单纯的、孤立的人,包括自己,是很难把握的。这也是存在主义,特别是萨特,强调场景(situation)的原因。对场景的重视,首先意味着把人看作他的历史经历的浓缩。


刘小东说,他画人的时候,对眼睛和脸部——我们通常认为是最重要的部分——往往轻轻带过。他更在意的是身体:躯体的结构,肌肉是松弛还是紧张,手臂怎么摆放,两条腿怎么站……


在小东看来,眼神和表情是有意识的,可以假装,也很容易受当时偶发因素的影响。而身体是最诚实的,因为它离意识更远,更直接地体现这个人社会背景和生命经历的浓缩。


当刘小东去到军营写生的时候,要选择写生对象,他就等士兵开会的时候站在会场后面,看士兵的坐姿和躯体来决定哪几个人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他画的是从背后认得的(由经历积淀出来的)“人”,而不是从前面看到的(有意识地自我呈现出来的)“像”。在不知道这些人的具体经历,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说话的情况下,可以精确地捕捉和传达出这些经历积淀出来的样子,这是艺术家超常才能的体现,也和他平常对人生、对各种场景的高度敏感分不开。


其次,场景也意味我们要充分注意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比如,何袜皮对于保安的理解,来自她对保安在社会中、在小区中的位置的深刻观察。


动物园中的游人与熊猫

图源:视觉中国


保安要杜绝很多外来人员,比如拾荒的人、外卖员等进入小区。但在业主眼里,保安与他们是同类人,都是不值得信任的同一社会阶层,保安无非临时穿上了一身制服而已。保安在工作中,也经常要向业主行使权力。比如遇到业主没有交停车月费时,保安不得不禁止业主停车,但是业主觉得保安没有资格拦他,因此常常发生冲突。所以跟业主打交道是很多保安最讨厌的事。在具体场景中保安和业主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使保安处于人际关系矛盾的风眼。


纪录片导演李一凡在拍摄杀马特的过程当中经历了一个令人寻味的转折。他最初看到杀马特惊世骇俗的发型,以为这是一群反文化的年轻人,以自黑的方式显示自己的主体性。


后来杀马特告诉他“自黑不是杀马特”。杀马特自己觉得非常边缘化,他们要的是最基本的认得。他们觉得好孩子会被欺负,把自己搞成一个坏孩子的形象就不会被欺负。头发立起来,别人可以看到他们,不会欺负他们。而“自黑”往往是祈求主流认可但没有成功的反应。


那些“黑”杀马特的,即在网络上谩骂杀马特、在街上围堵杀马特、摁住他们烧头发的,往往是自称“屌丝”的人。“自黑”者,似乎可以很轻易地转身去“黑”比自己更弱的群体。“黑”和“自黑”,都是对场景的反应。


靠墙休息的杀马特青年

图源:视觉中国


再次,场景重要,是因为认得陌生人、安生式的思考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它需要在“生活流”里重复发生,需要一个观察和思考的场景。


比如刘悦来的城市花园有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种花塑造出了一种场景。种花让人注意细节,带来小小的愉悦和惊喜,给彼此不熟悉的人带来自然的交流话题。这个场景,不仅仅是花园这个物理空间,更是靠行动建构出来的。当你播了种、浇了水,你期盼看到自己的投入带来的结果,也会注意到别人的努力,看到整个周边。


在这样的投入之后,原来只是觉得下雨很烦躁,现在看见下雨你会为天下的植物欣喜,雨的意味也不一样了。当然,种花种草建设社区花园,并不是为了去了解陌生人;但是通过把陌生人带到一起,社区花园制造了一个各种新关系可以生长、人可以形成新的生活感知的场景。场景是目的,不是手段。场景都是日常生活的构成单位。制造出这样那样的场景,我们也就在重塑生活。



小区花园中浇花的孩子

摄影:蔡小川


我希望“你好,陌生人”这组对话也提供一个思考的场景。多样而交叉的视角,特别是有来有往的对话,构成一个空间,就像一个房间一样,你可以走进去,仰头侧面,抬手举足,会看到、触摸到不同的想法。在这里,你觉得可以待上一会儿,可以沉浸地思考。当你走出这个房间的时候,脑子不一定有了“一、二、三”的决议,但是世界可能看起来有了一点点不一样。


我们把这一组对话以书的形式展示出来,也是希望把这个思考的场景变得更具纵深。文字不如音像那样给人直接的震撼,但是会让人们有更强的滞留感,让人停顿。文字的凝重会激起更深层次的感觉,同时读者有更大的自由以自己的速度去回应。文字的相对清晰和稳定,意味着读者可以更从容地去回视、去质问。


但是滞留不是羁绊,不是分叉。滞留要产生栖息感和安定感,使思考可以“抓住”经验,有在真实世界里“生根”的感觉。所以它需要相对明确的核心和线索,以在重要的问题上达到足够的浓度。读者可以在音像里看到跳跃的火花,我希望他们在文字里看到可以潜身其中的流水。


思考的场景离不开共同思考。一个孤立的个体在面对整个世界时,是很难找到场景的感觉,进行安生式的思考的。


我们的对话从开始策划、执行、播放、和听众的互动到文字整理和修改,完全是一个团队工作,而且是劳动密集型的团队工作。虽然看起来我起了一个贯穿前后的作用,但这只是在前台看到的效果。如果没有多人在场景纵深处的投入和合作,这个前台的效果就不可能存在。


最后,“你好,陌生人”的对话也是我和我在德国马普所的同事共同焦虑(common concerns)、共同研究(co-research)的尝试的一部分。我希望,像这样由学界、媒体、艺术和社会行动者合作,扎根于生活、面向大众的尝试,可以帮助你我安生位育,也对国际的社会思想做出贡献。


点击封面,购买本书




三联人文城市是三联生活传媒旗下的城市整合传播品牌。以一年一度的三联人文城市奖、人文城市季、人文风土季为主线,创立了“小城之春”“你好陌生人”“光谱计划”等IP。在中国城市从空间转向人文的节点上,通过展览、论坛、演出、工作坊、报道、出版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关注城市生活,激发公众参与,重塑城市人文价值。



三联人文城市联络方式:

官方公众号:@三联人文城市

官方视频号:@三联人文城市

官方小红书:@三联人文城市

官方网站:http://city.lifeweek.com.cn/

官方邮箱:cityaward@lifeweek.com.cn

商务合作:蒲军强 15736184721

咨询信息:pujunqiang@lifeweek.com.cn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979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