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7-05·阅读时长12分钟
身不在北京,可对北京天气的控诉却如影随形。亲戚朋友和同事们实在受不了北京的天气了,他们给我发了各种各样的碎碎念,雨雨雨,时下时停,却没有一次下痛快。天空总是灰蒙蒙,雨水也带不来清凉。湿度超过了80%,温度虽不高,体感却极高。潮湿而闷热,出趟门人都要发“馊”了。
通常,北京七月初虽然热,但不闷热。桑拿天会发生在“七下八上”,即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的主汛期,前后也就半个月时间。今年的桑拿天却和连日的降雨一起提前到来了。京津冀仿佛和江南互换,梅雨天越过了黄河来到华北大地,阵雨、阴雨、暴雨时不时就来上一遭。京津冀也仿佛和两广互换,回南天越过大半个中国来到北方,到处都是潮湿的,所有的物体仿佛都拧得出水来。
图源:北京发布
此时的我正在南方出差,先是沿着海岸线向南行,在江苏还遭遇过瓢泼大雨,到了上海就是高温酷热的天气,再向南感受到了宁波、温州和福州暴晒下的灼热,好在是海边,海上升腾的云彩偶尔会投下阴影。在太阳下走动,身体会出汗,开始发黏,但不是大汗淋漓的感受,走到树荫里就相对舒适多了。可再向着内陆行,高温潮湿让人无处遁形的桑拿的“蒸”感就越来越强烈了。
在景德镇下了火车,虽是晚上,可就如同进了蒸笼浑身燥热憋闷,向当地人一打听这里白天的温度达到40摄氏度,晚上也得30度,在街面上走着,碰上有饭馆在外面摆一个电扇,我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大太阳下,为了一棵树的阴影,我会小跑几步奔过去。这都是身体最底层的对热的反应,几乎不受意识的控制。天气是如此难熬,南方内陆的热真是让你没处躲没处藏,一会儿全身就汗湿了。
处于面积占到地表三分之一的太平洋的西岸,亚欧大陆这片全球最大的陆地的东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我们中国人在夏天是躲不过湿和热的。不同的是,从南到北,“湿+热”的组合并不一样。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阳光照到陆地这个球面上,冬天南方和北方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南北差异是非常大的,可是到了夏天,差异就很小了,故而从温度上看,北方的温度和南方的温度相差不大,偶尔还有超过的时候。
《都挺好》剧照
南北方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水汽上。夏天季风从海面上吹来,海水作为巨大而厚实的水体,其吸热能力超强,变温的速度相对陆地也慢得多。广东沿海5月就可以下海游泳了,上海附近就得6月,到了山东海岸适合游泳的时间是7月中旬。水温的明显差异带来的是湿度的差异,而流过太平洋西部的暖流黑潮沿着台湾岛的外海流过,地转偏向力和太平洋海底构造的共同作用下直奔日本外海,和我国沿海渐行渐远。故而北方直接接收到的海洋水汽就来得晚,也少得多。
中国的季风天气还离不开副热带高压带的作用。副热带高压带这个地球大气环流中重要的环球干旱带,在中国上空被独特的季风气候撕开,但海洋上仍盘踞着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汛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压带空气下沉晴空少云,但在它的边缘却是气流上升多云多雨。副热带高压带的作用还表现在季风在它的西侧流动。到了夏天我国雨带的北跳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密切相关。随着季节转暖,副高会出现两次明显的北跳,对应着梅雨期和华北雨季的开始。
《血谜拼图》剧照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夏天的第一次北跳大约发生在每年6月中旬,副高脊线越过20°N,在20°—25°N间徘徊;7月中旬出现第二次跳跃,脊线迅速跳过25°N,以后摆动于25—30°N之间。与之相应的,我国5月中旬到6月上旬,雨带位于华南,此时华南进入前汛期。6月中旬到7月上旬,雨带位于江南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区,形成梅雨天气。7月中旬到8月下旬,雨带位于华北和东北地区,此时华北和东北进入雨季。
今年华北的雨季来得如此早,据气象部门分析,就是因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得更快了。它引导着闷热潮湿的夏季风北上,向北方输送了充足的水汽。而恰好处于副热带高压外围的北京地区,低层水汽弥漫而来,雨水频繁,湿度“爆棚”。当大气湿度动辄就超过了80%,闷热多雨的“桑拿天”就来了。
图源:气象北京
副高的过早北跳,是否是普遍现象?2022年西太副高北跳的时间也偏早,位置偏北,造成雨带直接北移至华北黄淮一带。也因此,当年北京的雨季比常年偏长了。
国家气候中心1991年至2020年的数据显示,华北雨季常年于7月18日开始,8月17日结束。华北雨季的开始时间波动很大,最早可提前至7月6日,最晚可至8月初才开启。雨季的持续时间也并非固定,短则不足一个月,长的可持续近两月,最晚结束时间为9月9日。可自从全球变暖在天气中的表现越来越强烈,华北的雨季明显拉长,在2021年和2022年,雨季持续时间分别为59天和50天,均显著超过常年平均的29.6天。
天气变暖,北方暖湿化,北京的年降水量呈现出明显偏多的趋势,2000-2020年间北京年平均降水量为 534mm,年降水量波动范围为410-711mm。可2021年就达到924mm,2022是个相对干旱的年份,随后2023年又达到727mm,2024年更高达782mm。华北地区的暖湿化形成了趋势是无疑了。
图源:北京发布
当全球变暖,更多的水汽涌向了华北,北京这个被太行山与燕山夹于“北京湾”的地形夹角,却缺乏扩散这份湿热的通道,市民们感受到难以忍受的煎熬。而南方却因为西太平洋副高的北跳躲过了阴雨连绵高湿+高热。全国而已,这似乎是气候区位的一次大转换。北方的干热被湿热取代了,北方和南方差异越来越小了。
当北方人也不得不习惯桑拿天了,气候变化,这个抽象的科学字眼,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影响到每个人,真是让人无奈又心惊。
排版:小雅/ 审核:小风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26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