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火爆全球的恋综,能帮“母胎单身”脱单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7-19·阅读时长24分钟

58人看过
真正需要矫正的并非单身状态,而是将婚恋视为人生必选项的单一价值观。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韩国又出爆款恋综!Netflix推出的新韩综《母胎单身恋爱大作战》(下文简称《母胎单身》),对准一群特殊的主角——从出生起就没尝过恋爱滋味的“母胎单身”。12名平均年龄27岁的母胎单身者,在同一屋檐下共同生活9天,并透过系列互动任务与配对约会,试图建立人生中第一段恋爱关系。

节目中的男女嘉宾都算得上高学历精英、行业佼佼者,不少人外形颇为出众,却因各种原因单身。节目既保留传统恋综的暧昧与心动,又因参与者的第一次恋爱而形成差异性看点。节目虽以“脱单”为目的,却在无形中论证了——真正需要矫正的并非单身状态,而是将婚恋视为人生必选项的单一价值观。



  文|曾于里

图片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恋综的“5%创新”

这几年,国内外的恋爱综艺井喷,这股热潮起源于2017年韩国恋爱综艺《心脏信号》。几名素人青春男女在同一屋檐下共同生活一个月,遵循特定游戏规则尝试寻找真爱,演播室内的明星观察团猜测他们的感情走向。节目一炮而红。

图片韩国恋爱综艺《心脏信号》剧照

之后韩国恋爱综艺开始从不同角度切入叙述。《单身即地狱》凸显出“大尺度”,俊男美女被困“地狱岛”,逃离方法只有一个:每晚与某人成为情侣;《换乘恋爱》让已分手的情侣重新合宿;去年讨论度很高的《恋爱兄妹》引入手足关系,四对兄妹/姐弟隐藏身份共同生活,亲情与爱情双线交织;去年播出的《终于爱》则聚焦50岁以上的单身男女的恋爱……

2019年“中国版《心脏信号》”的《心动的信号》(购买了韩综版权)开播后,国内恋综扎堆涌现。有聚焦20岁群体的《怦然心动20岁》,有面向30岁以上熟男熟女恋爱的《半熟恋人》,聚焦离异人士的恋爱再出发《春日迟迟再出发》,也有离异女明星与素人男嘉宾展开约会恋爱的《怦然再心动》……

图片国产恋爱综艺《心动的信号》剧照

从恋综的扎堆程度,可见市场对这一类型的强劲需求,爱情是永恒的话题。恋综介于真实与梦幻之间,素人嘉宾的身份赋予节目真实感,但规则设定又构建了超现实的恋爱沙盒。节目像一个安全的港湾,让观众不用承担现实风险,就能重新感受心跳加速的滋味。

优质的恋综甚至比偶像剧更好看。偶像剧里,主角的感情线往往循着大众期待的轨迹发展,男女主角终究是一对;恋综里,每个嘉宾都可能是故事的主角,有多种配对可能。观众不仅能观察单向心动,还能见证竞争、犹豫、转移等复杂心理变化,观众时而因嘉宾的默契而雀跃,时而为嘉宾的错过而惋惜,情绪的跌宕起伏比偶像剧还抓人。2018年《心脏信号2》就因此火遍中文互联网。

恋综多了以后,各种问题很快出现。比如形式的雷同,模式几乎都是几男几女被拉到豪华别墅或度假村,在限定时间里共同生活;嘉宾人设的套路化同样明显,观众刚记住这档节目里的“温柔男”“邻家女”,下一档节目里就会出现一个几乎一样的角色。此外,嘉宾的塌房问题频现。一些素人嘉宾想借着节目热度转型网红,还没播完,就被前任“锤死”。比如国内2022年就出现母胎单身恋综《没谈过恋爱的我》,创意很好,但男嘉宾接连塌房,在节目上演“母胎单身”,节目外却是“海王”,观众怎么投入?还有很关键的,就像都是偶像剧,好的与坏的有云泥之别,好看的恋综与难看的恋综天差地别。国内不少恋综就像国内低劣偶像剧:嘉宾没魅力,策划烂,没张力。所以节目一个又一个,播了一季又一季,讨论度还不如韩国恋综高。

韩国恋综也面临审美疲劳问题,制作方力求“5%的创新”(在传统的模式与套路上,进行适当的创新,以保持观众的吸引力),主要从恋综的参与者入手。这一次聚焦母胎单身群体的第一次恋爱,嗑糖仍是节目的首要看点。

虽然都是恋爱,但人的一生中只有一次第一次的恋爱。所有举动都源于内心的直接冲动,而非经验积累的策略。想靠近又怕唐突,想付出又怕多余,说错话时的窘迫,做错事时的慌乱……每个笨拙的瞬间都在泄露真实的自我,让观看者轻易就能代入自己曾经的青涩。

综艺《母胎单身恋爱大作战》截图

比如节目中,女五号(以嘉宾出场顺序称呼)因为有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一直对亲密关系有恐惧,她好不容易鼓足勇气向男一号表达了好感。男一号极度的社恐,一直有一种没由来的羞耻感,他的心仪对象是女二号,他不懂得如何拒绝女五号,一再选择逃避。之后就发生了尴尬的一幕:在一个选人约会环节时,女二号已经被选择,男一号完全不懂得掩盖失落的情绪,他直接问剩下的女嘉宾“谁还没收到”,其中就有女五号。于是他向她发出邀约,女五号觉得非常丢脸和受伤。失败的约会结束后,男一号回到房间躺在床上痛哭了很长时间。

他因让对方陷入难堪而哭,因自己笨拙的逃避与敷衍造成的伤害而哭,这是初涉爱恋时的特质:对“不喜欢”的坦诚到不会伪装,对“伤害人”的钝感与敏感同时存在。喜欢一个人与伤害一个人,都会让心这么痛。后来经历得多了,多数人慢慢就变得冷静甚至冷漠,不会因为无心伤害一个人而痛哭,甚至连愧疚或难过都不会有了。在那些充斥情场高手的恋综里,是看不到这一幕的,这是《母胎单身》的一个独特性。

凭实力单身

第一次笨拙恋爱的看点之外,《母胎单身》能够引发广泛共鸣的,还有“母胎单身”本身。

制作方从4000多名报名者中精心挑选出12位母胎单身者。女嘉宾们外形条件都很优越,男嘉宾男一号颜值稍高(女嘉宾们第一印象最好的就是男一号),其他的就是都有五官而已。但参与者普遍高学历,并且职业不错。比如男嘉宾里有外科医生,有3D特效设计师,有国防企业的职员,有会四国语言的国际行销人员……在传统认知里,条件不差的一般是不愁找对象的,他们怎么就单身了?

综艺《母胎单身恋爱大作战》片段

节目契合了时代单身社会的潮流——选择单身或不处于稳定恋爱关系的人越来越多。譬如2024年,韩国家庭户数2391.4851万户,一人户家庭占比达到惊人的41.5%,为993.56万户。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年轻一代更加强调自我实现和个人空间,他们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学习、兴趣爱好等方面;而随着性别平等意识增强,两性对伴侣的期待值同步上升,匹配难度增加,不少人宁愿保持单身也不愿降低标准……节目至少是帮助单身者澄清了一点:单身的人并非不优秀,很多优秀的年轻人主动选择单身。

也有一些年轻人因为其他原因(并非不优秀)而主动或被动单身,节目中12名母胎单身者基本上都涵盖了。

有的是社交恐惧型,独处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一旦进入社交情境,生理层面的应激反应干扰正常的社会功能。比如男一号,“硬件还行,软件还是win98”,他透露自己曾和喜欢的女生牵过手,原来是大家在教会祷告时的手牵手。

图片

有人是完美主义者,在择偶时会设定一系列具体且严苛的标准,对方稍不符合立即PASS,他们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完全契合的人选。比如有“恋爱HR”之称的女三号,讲话直言不讳,讨厌对方的喝水姿势就是拒绝他的理由。

有人遭遇过心理创伤。女一号因为曾经经历跟踪、骚扰和恶意谣言等创伤事件,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性产生怀疑,选择成为一名“宅女”;女五号将对父亲的失望投射到其他男性身上,认为男性不可靠、缺乏责任感,进而对与男性建立亲密关系产生抗拒。

还有一种很普遍的类型,因为环境、工作等原因,缺乏与异性接触的机会。比如节目中好几个单身学霸,因为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专注于学习,社交圈层单一化;男三号从小就移民巴西,大学毕业后回到韩国后因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而无法马上融入群体……

节目对于母胎单身的性格成因不流于梗概式介绍,而是在之后的场景中得到详细体现。原本恋综中设置的常规恋爱环节,在这些嘉宾变成了“错误示范大全”,以至于观众调侃嘉宾是“凭实力单身的”。

比如团体活动是展现魅力的舞台,节目组安排首次集体去滑冰,为了制造一些肢体接触的机会。《母胎单身》却演变成社交隔离。男生问男生要不要帮忙系冰鞋,女生则帮女生系,男生凑一块滑,女生凑一块滑,面对女生滑得跌跌撞撞时,男生们也“不为所动”……仿佛这是体育综艺,而不是恋综,观察室嘉宾哭笑不得。

综艺《母胎单身恋爱大作战》片段

又比如我们经常听人解释,母胎单身的原因是社恐。旁人并不见得真的理解,因为“社恐”标签滥用了,很多自称社恐的人也恋爱了,怎么就你还单着?《母胎单身》揭示了极端社恐的状态。男一号一开始完全不敢和人眼神交流,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差。女生问他对自己的第一印象时,他想表达对方英气,却说她“盛气凌人”;独自躲在房间里反复联系,如何温柔地称呼女方的名字;与喜欢女生的第一次约会,随身携带着笔记本,上面写着要提问女生的问题,不然他会脑子短路,不知道该问些什么……

有些嘉宾人并不坏,但脑回路很“奇特”。女一号最初的理想型是男二号,第一次单独约会时,她向男二号表达自己投票给了他,男二号的反应是沉默,一边开车一边说“有点让人混乱”,女方问他是否有想问她的问题,他的回答是“毕竟我们没聊太多”;两个人的这次约会,女生的感觉不太好,但男二号的后采说,“对方可以很聊得来,一来一往”,观察室的嘉宾都无语了“哪里聊得来了”。女一号有了其他心仪对象,委婉告知男二号不要投票给她,以免浪费了机会,男二号还是投给她并赴约。女一号感到很意外,后采时担心自己没有拒绝清楚,但男二号的后采又完全误读了女生的意思,“虽然她没有直说,但我很高兴,她表现出感谢我去找她的样子”……就很难评,您单着真不意外。

很多观众看恋综,是为了学习“恋爱技巧”,《母胎单身》没有多少正面技巧可言,但它的“恋爱错题集”,倒也为观众提供了反向学习素材。观众审视这些互动陷阱,间接积累情感经验,避免重蹈覆辙,正所谓“在错中学”。

综艺《母胎单身恋爱大作战》片段

脱单与否不重要

恋综能够吸引观众看下去,还在于它的巨大悬念:谁和谁配对成功?在《母胎单身》里,观众也会好奇:谁能成功脱单?观众看得内心悲观——嘉宾特别是女性嘉宾,根本就很难在如此有限的选择里,完成脱单。

这是恋综普遍存在的配对困境。节目组通过封闭环境、限定人选、预设环节等手段,让嘉宾们完成配对任务。但嘉宾的接触对象仅限于节目组筛选的几位候选人,嘉宾面临的不是是否要恋爱,而是必须选择与人配对,有点类似在缺货的自动售货机前,只能从剩余商品中挑出相对不讨厌的那一个,与真实婚恋中的主动筛选存在本质区别。一旦脱离镜头和剧本,这种速配爱情如同温室花朵,经不起真实世界的风雨。所以,一众恋综里成的情侣那么多对,但走到最后的,寥寥无几。  

综艺《母胎单身恋爱大作战》片段

在其他恋综里,这种配对矛盾不会得到显性体现,因为节目里的男女嘉宾大多势均力敌,也是“恋爱高手”,嘉宾会在节目中“表演甜蜜”,观众心甘情愿“被骗”,嗑糖要紧。

《母胎单身》的配对矛盾很刺眼。一方面,恋爱新手更多是“自曝其短”,还没有“表演甜蜜”的演技。另一方面,节目中的女性嘉宾,总体比男性嘉宾优秀很多,直白点说,他们配不上女嘉宾。女嘉宾们不仅仅颜值更高,她们对于爱情更加勇敢、坦率。比如女二号喜欢男三号,就直接表达,努力争取,失败了也不会觉得可惜。女一号和女五号对于亲密关系都有过阴影,但有好感的对象,她们也会“打直球”……相形之下,男嘉宾要么是笨拙与被动,要么表现得冲动和鲁莽,比如男三号和男二号为了争取女一号的关注而拼酒,男六号甚至因为男五号和女一号聊天太久而发火。诚然,第一次恋爱的笨拙是能让人联想到初恋的美好,但如果男嘉宾长时间的“幼稚”,也让观众替女嘉宾感到心累。

究竟是节目组没有选择好男性嘉宾,还是节目中的男女嘉宾反映了韩国两性的现状?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恰恰是男女双方的不平衡、不匹配,这档帮助母胎单身“脱单”的节目反而是在为单身做辩护——如果只能在不合适中的人做选择,那还是单着吧。就像女三号与女一号在夜谈中时说的:“你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也不能选择自己的孩子,那都是上天决定的,只有男人,是可以自己选择的……我希望你别只因为想谈恋爱,就失去自我,强迫自己变成另一个样子。”

综艺《母胎单身恋爱大作战》片段

虽然单身的人越来越多,但不必讳言,社会对于单身人士还是存在偏见,一些单身者一边选择单身也一边焦虑,背后是一种刻板的时间表思维——仿佛人生必须按部就班完成恋爱、结婚、生育的标准化流程。这种社会时钟的压迫性催促,容易让人将“脱单”异化为目标本身,而忽略了亲密关系的本质是双向选择的情感共鸣。在性别发展不均衡的环境下,当潜在伴侣的成熟度、价值观或生活能力存在明显落差时,勉强适配带来的消耗感远超单身时期的孤独感,就像穿不合脚的鞋,每一步都是疼痛,还不如赤足行走来得轻松。

高质量的单身,远胜于低质量的凑合。所以,脱单与否并不重要,捍卫自我价值、捍卫让自己快乐自在的生活方式,才是重要的。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球球 / 审核:小风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33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