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德廢客
2018-05-14·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511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从德国留学回来到新的单位后,由于新进人员需要体检,到台大医院抽血验尿,才知道我的血压、尿酸与肝指数都偏高,虽然不是达到「病」的高度,但总是一个警讯,我的身体开始走下坡。
读博的压力让我摔了一台笔电,廉价的卷烟点着了我浮肿的脸,一块块巧克力入口到胃溃疡,身体在无暇他顾的论文写作中,像是一条垃圾淤积发臭的河,连自己都嫌着自己的汗味。
知道自己的身体发出警讯,但怎么去调养?什么东西要少吃,要少吃到什么地步呢?我没有概念。营养学里的信息不是每一个人都适用的,怎么能一样的菜单给不同的体质通用呢?
2000年拿到硕士回国就面临了老爸中风,他心脏之前也开过刀做过支架,那时是塞到了脑血管。刚下飞机就直奔林口的大医院,看他躺在白净的病床上打着点滴,似乎人生就要这么般地残喘或终结了。西医在急症的治疗上是能发挥很好的作用,这点我很相信,当时在护理士来时,作为家属我关心地问了一下病情。
「有没有出血?」
「没有。」
「是哪一种栓塞?」
「血栓。」
「那是不是需要施打抗凝血剂?」
我在德国副修医学系的临床化学,成绩拿了1.3,差一点就满分1了。还记得当初和医学系的学生拿橡皮带互相绑手臂,在手肘关节抽血,和我一组的是一位女生,我也许是以前捐血捐多了,每次都看着护理士扎针的角度,凝视鲜血缓缓流出,我还蛮得意第一次操作就抽血成功。
殊不知得意后必有难,换到女同学抽我血,第一针没刺到,第二针还是刺偏了,第三针刺穿了爆血,赶紧拿棉花压紧止血,先喘口气,第四针……,第五针……,抽了7次才成功,期间看她满头大汗、手指颤抖,我看着我不堪入目的手肘,还是得笑笑地安抚她,没关系我常捐血。
没想到血液学的一些知识在回国时刚好用到,从老妈那边知道老爸的情况,猜想大概是什么处理方式,原本只是想确认一下,没想到救了老爸一命。我不知道是不是医院看着病人家属什么都不懂,中风就是等残等死的心理,而没有作为。在我问了最后一个问题后,护理士回不得话地赶紧跑去找主治医师,就见施打抗凝血剂的仪器搬了进来,开始解血栓,加上每小时一次血压监测和亲切问候。
我恍然大悟,没有提出那个问题,老爸真的就等残等死了吧?我不知道这么大的医院是什么想法,不禁怀疑是不是为了省那每小时血压监测的麻烦,看惯人命来去的他们,就无所谓了?所幸在稍微拖延,但还算实时的治疗下,老爸大约半年就恢复如常,在更注重饮食健康下,今年即将八十岁的他,还能骑着机车到安平港钓鱼,到基隆港出海夜钓白带。
医病关系常是紧张的,我在台湾需要很久才会相信一位医师,在到处「医技超群」的牌匾中,我总是看不到有医德相关的牌匾放在诊所医院中。医病关系一定要那么防卫与不信任吗?我不认为,在德国治疗发作的胃溃疡,我有非常好的经验。
在亚洲商店打工的老板娘有一次请大家去吃泰国料理,辛辣的刺激下,当晚胃痛辗转反侧,一夜无眠。在德国有健保的机制,看病除了要久等外,费用上不会让人心生忧虑。我陈述了胃痛的状况,医师问了饮食内容,也问了在台湾的生活习惯,让我躺着照了超音波,指出胃壁侵蚀的位置和大小范围,然后要我去抽胃液化验。
一星期后复诊,他跟我说亚洲人常外食,在餐具没有清洗干净的情况下,容易传染幽门螺旋杆菌,当持续性压力来临,消化不良胃酸过多,幽门螺旋杆菌增生,溃疡就会变得严重。然后拿出一篇学术论文给我,说出了杆菌的学名,告诉我他的论据和他的治疗方式,除了治溃疡,还要投以抗生素来杀菌。
我当时想的是,台湾有没有医师可以这样的详尽解释的?是不是看多少病人的业绩比较重要,而使看病速度犹如快餐店般商业化?没有详尽解释,是怕病人一方知道太多而有纠纷,还是就能减少正确治疗而永续经营?天天吃胃药,那商机的确无限吧?
我并非不相信西医,现在我最常看的内外科,还是西医。好的医师不会少,排队等待的时间就会长,看病这件事是医师耐心,病人也要耐心吧。或许是没耐心的病人,助长了医疗的快餐化。
发表文章38篇 获得22个推荐 粉丝188人
行为生态学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