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读感周刊丨李菁:对话有风格的有趣灵魂

作者:中读推荐

2020-07-13·阅读时长7分钟

3273人看过
听了节目的你,又有哪些话想对李菁老师或者嘉宾说的呢?

《中读》的老用户们对于“李菁”这个名字应该不会陌生。以往她大多代表中读来为大家介绍每月推出的精品课,而这一次,她则带来了自己筹备已久的个人访谈专栏《风格》。

谈及这个栏目诞生的缘起,李菁回想自己从2001年加入《三联生活周刊》到如今的20多年的记者生涯。她说“做社会新闻记者得到的财富是——见天地,见众生,最终见自己……鲜活的现场和鲜活的人,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有着永远的魅力。”

李菁在节目中选取了20位社会名流人士,包括作家严歌苓、心理学家李玫瑾、演员赵文瑄、琵琶演奏家吴蛮、艺术史学者巫鸿、青年钢琴家张昊辰、艺术史学者白谦慎、作曲家陈其钢、艺术家徐冰、作家王蒙等等。

她希望通过采访,把这些所谓成功者们成长路上的不为人知的苦与痛,欣喜与甜蜜分享出来。当他们成为众人瞩目的佼佼者之后,又有什么样的思考回馈给我们……这是她最想完成的。

但是,作为制作团队的我们,起初也会有所困惑和迟疑,在如今各类短视频迭出,日益碎片化的时代,这种深度采访是否还能够吸引到当下的听众们呢?

如今,专栏内容更新已经过半,来自读者、听众们的留言反馈打消了我们的顾虑,也让我们收获了很多感动:


李菁在汶川地震时的采访照片

@sluggish boy

支持李老师。 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社会的守望者,记者“话语的力量”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凸显。记者的职业责任蕴藏着正能量、超能量,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各种情况与问题,记者有责任去践行“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记者这一群体的座右铭。从语句的逻辑上讲,前者是基础,后者是顺延;从责任分配上讲,前者是职业责任的赋予,后者是职业使命的书写。一名优秀的记者,不仅要用稿件来担道义,还可以用其他形式来显大义。

@苔花小小

其实我最喜欢的也是这种一手资料,毕竟任何经过加工的人或物都不完全是ta自己。听过不少由李菁老师录音的精品课的发刊词,蛮喜欢老师的声音,也喜欢她的稿子,两者配合出来的效果我总觉得有一种深厚的文化感和历史感。期待与这些人物相遇,期待他们各自的故事~

我们希望可以用音频还原第一现场的初衷,也被更多的用户了解到了,有了满满的成就感。

@写作者卢先生

音频和文字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的现场感和亲切感。当然声波会转瞬即逝,所以内容决定了一切。没有风格,何以留住我们的注意力呢?!

当然,还“炸”出了不少李菁老师以往的“锵锵”粉丝和书粉,这也让我们有些意外和惊喜。

@ Wendy-小傅

从《往事并不如烟》时就喜欢李菁的风格,很喜欢她说的关于记者这个身份的那些话,我来了,我见证,我记录,力求客观地记录这个时代。

@静啁

听见你的声音就是一种享受:温和,深刻,温柔,智慧,悲悯,谦和……是一种温柔温和的大力量!

在李菁老师和嘉宾们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成功人物他们能够成功的原因,豁达、通透、自信……诸多字眼不足以概括他们的风华人生,但却足以让我们能够有所得到启迪。

@靖宸小可爱

老师的活法,充分证明了没有人可以随便成功。但也诠释了一点,天助自助者。人如果足够自律,就有资格按照自己喜欢的活法过一生。不喜欢严老师被贴任何标签,作家就是要有自己的风格。文字本身有生命力,无需过度解读。支持。尊重。

#严歌苓×李菁(下)#

《风格》专栏目前已经更新了11位嘉宾老师的访谈,我们尽可能地在节目中原汁原味地还原李菁老师和嘉宾们的最精彩的部分,同时还制作了彩蛋、加餐、加长版等等满足不同听众们的需要。 

今天,我们想跟分享一些读者听众的故事。他们在聆听嘉宾们的风华人生后,又有了哪些属于自己的心灵感悟?

(以下是中读君在中读专栏“风格”的读感区搜集到的一些读感。)

努力是必须的

@Ducky

严歌苓老师的经历让我知道,努力是必须的,自己需要有很大的付出,懂得在成人的氛围中学会生存,现在听起来好像轻松,但是也都是能感受到有点沉重。

#1.1严歌苓×李菁(上)# 

@刘东花

巫鸿老师说的艺术领域的里程碑,是不是和历史年代会有重合,比如文艺复兴时期?我感觉老一辈的艺术家的艺术之路都比较艰辛,时代给他们制造了障碍,不能不说时代也成就了那些不畏艰险坚持下来的人

#5.2 巫鸿×李菁(中)#

允许个性化,或许有更大收获

@小精灵和狗

亲子关系不是硬塞的,而是有来有往的。如果家长真的想和孩子做朋友的话,那么,家长和孩子教导时也是在处于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对于分边界的界定,也不要如此的苛刻,有时候允许个性化,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收获。

#2.2 李玫瑾×李菁(中)#

@Tingo

吴蛮老师受用的话:

1艺术家要有自己的特色,做出来的东西谁都不像像自己最好!

2学习的目的:从老师这里吸取到养分,得到自己的东西。琵琶曲最喜欢《十面埋伏》,震撼人心,可惜项羽被围,进退无路,无颜见江东父老!

中国古典乐器的声音真的很喜欢,曾侯乙编钟、贾湖骨笛穿越千年的诉说,感觉清理出文物的先生肯定无比激动!

#4.1 吴蛮×李菁(上)# 

琵琶演奏家吴蛮接受《风格》采访的现场照片

天赋or兴趣,哪个重要?

@小小小小小猪蹄儿

1 天赋(你能做得好)和兴趣(你喜欢)在很多层面上是一回事情,互相成正比。

(1)天赋的成分变少:小时候的养分是天然的,长大后弹越来越多的东西,在某些深度上你必须要有音乐之外的养分,乐感的成分越来越少了。

(2)兴趣没有支撑着去挖掘天赋。

2要我练—我要练

突然觉得你原来的生活是父母对你有一个责任,好像自己因此不用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你的生活是为他们负责的。但你突然感觉这个生活是为你自己负责的时候,这个概念转变很大。

——自我意识觉醒,变得特别自律,弹琴是为自己而弹

3这一代中国大多数人弹琴还是缺乏自己的灵魂,承载太多观众意识、外部意识,一种迎合。

#6.1 张昊辰×李菁(上)# 

记得哦,不要放弃自己的热爱

@135*****281

白谦慎老师因为热爱书法艺术,在35岁以后才转换学科走上了一条研究美术史“大器晚成”的路,这一点给人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因为热爱,才有积淀,才有勇气,才有厚积薄发。

#7.1 白谦慎×李菁(一)#

@139*****624

人生最难得是找到自己的热爱,其实这是在早还是晚才找到都没关系,不要放弃自己的小热爱,记得要去追索,记得要去一个人享受,最后就知道了自己的真正的热爱是什么了

#7.2 白谦慎×李菁(二)#

底气,永远来源自自己

纪录片《金星小姐》

@imois

❶金星老师敢于成为真正的自己。想到《诗经》里面的话: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❷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反思过去,才能成就未来。看待一个人也不能只关注他对待某一件事的态度。

❸我很喜欢李菁老师,看到有评论说采访的不好,我更认为李老师是站在听众的角度,为我们发问,给我们启迪。
 ❹金老师说每个人都有三个性别,分别是自然性别,心理性别,社会性别。这给我很大启发,看待同性恋问题也更加全面。
 ❺小时候特别喜欢看《金星秀》☺️☺️☺️😝😝😝😍😍😍😗😗😗

#8.1 金星×李菁(上)#

@馒头

这一节里让我又开始敬佩金老师的一点是,老师对生活有自己的见解,必须体验过才有话语权才有“资格”去作为旁观者做参与对话,很多人会说“没见过猪跑总吃过猪肉吧”,但估计金老师是会选择吃猪肉也去看猪跑再做评价吧,当然这也只是个不成熟的比喻了´-ω-`。

而时刻保持主动权,也是艺术家或者说一个独立的个体保持个性的一种外在的解压吧。谨记初心。

#8.3  金星×李菁(下)# 

“声东,击西”

@sluggish boy

徐冰以其独具机锋的艺术语言赋予作品高度社会化的精神内核,以精微而幽默的方式呈现艺术家对当下时代的批判性反思。艺术家秉承了东方文化朴素与睿智的精髓,却直面更广阔意义上的世界,其作品极具前瞻性与警惕性;同时,在其作品看似声东击西与错位的面貌之下,多层次的社会议题与文化思考在其中发声与相互激荡,通过对旧有艺术语言的改造与新语言的创造,艺术家为观众提供了多种进入与探索的通道。

#11.1 徐冰×李菁(上)#

@空静淡远

开放包容对一个艺术家而言尤为重要,但艺术家内心其实又很自傲,对自己的成果并不喜欢其他人多作批评。所以,开放是固执自己的手段。

#10.3 陈其钢×李菁(下)#

纪录片《惊雷》

彩蛋,好火系列

@Flora

赵文瑄非常逗哦,尤其是谈到弹钢琴练了很久那一段,简直是有点不顾人设崩塌的感觉,不过也说明了他的坦诚与真实!无论是对人、对事,不装。很有意思的人!

#3.4 赵文瑄×李菁(彩蛋)#

@sara

最喜欢彩蛋啦,“张”读成“ZEI”确实很好笑,哈哈哈。

@简若歌

“人如果永远忠诚于一个东西,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幸福,某种程度上说不定也是一种愚昧。”惊为天句。

#6.4 张昊辰×李菁(彩蛋)# 

@山霞

王蒙老师太可爱了。幽默睿智,三期节目下来没听够。以前我是喜欢听好深的学问,因为自己不懂就很崇拜嘛。现在我是最喜欢平实的语言,尤其是那些看学者,讲的话虽朴实,但最能打动人心。 

#9.4 王蒙×李菁(彩蛋)#

王蒙作品《青春万岁》

在中读App的读感区,华丽精美的文字不是必须,波澜壮阔的经历不是必须,只要你真情流露,坦诚倾诉,无论多么朴实无华,都将是一期一会的【读感周刊】的不二选择。





文章作者

中读推荐

发表文章927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4230人

精选内容推荐,分享最新的热门好知识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风格

李菁对话20种时代声音

8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