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5.1 屠格涅夫 | 《猎人笔记》,斯芬克斯之谜

作者:张建华

2020-08-20·阅读时长8分钟

21194人看过
张建华,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青学者”;中国作协会员,获中国译协“资深翻译家”称号,长期从事俄罗斯文学、文化、语言的教学、研究和翻译,曾出版多本专著与译介。这次将带领我们领略俄罗斯文学的黄金世纪。

5.1 屠格涅夫 | 《猎人笔记》,斯芬克斯之谜

24.4MB
00:0017:47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张建华。上一节我把果戈里讲完了,从这一节开始我来讲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小说家中的小说家

长期以来世界文坛公认的俄罗斯文学三巨头是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首先在19世纪60年代驰于欧洲文坛,到了八九十年代,托尔斯泰继而成为世界文学的巨星。在20世纪文学的现代主义运动兴起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才逐渐成为世界文学的大师。不过在这三位文学大师中也有更喜欢屠格涅夫的作家和批评家,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称屠格涅夫是小说家中的小说家;法国批评家泰纳不仅十分推崇屠格涅夫,甚至说与他相比,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基好像是天才的外行。在近三四十年又出现了契诃夫比屠格涅夫更有价值的说法。

三巨头作家名位的嬗变,无疑是社会历史变迁、文化观念转型和文学价值取向更替的结果,也是人们审美趣味变化的一种反应。

屠格涅夫出身贵族,家庭富有、身材魁伟、教养一流,性格和善温婉,是文坛众多青年崇拜的偶像。青春年少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曾问他哥哥:这是个什么人物?我差不多爱上了他。诗人、天才、贵族美男子,富有、聪慧、富有教养,只有25岁,我不知道老天爷还有什么没给他,而且性格真诚直率太优秀了,准是在精英学校里培养出来的。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俄文名: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

屠格涅夫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德国柏林大学学过语文和哲学。在柏林大学他接受了黑格尔、康德的哲学思想,结实了一批优秀的俄国侨民,自由主义思想家斯坦凯维奇,赫尔岑、巴枯宁,成为主张俄罗斯走西欧发展道路的坚定的西欧主义者。1843年,在屠格涅夫人生中发生了两件非同小可的重要事件:他认识了别林斯基,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法国著名的歌剧演员波琳娜·维阿多尔。与前者的结交使他的文学创作有了鲜明的社会历史向度,他以介入社会现实的姿态,力图走在时代思想的前沿;与后者的爱情彻底改变了作家的人生道路,对维阿多尔及其家庭始终不渝追随,化就了他此后人生和情感走向的基本轨迹。

屠格涅夫以诗人的身份在文坛面世,但时间不长,成就也不大。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他在小说、戏剧、散文等多个领域多有建树。他的主要作品有特写集、短篇小说集、6部长篇小说,近20部中篇小说,10部戏剧作品,还有大量优美的散文诗。在他的创作中,小说成就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是世界小说皇冠上璀璨的珍珠。他的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父与子》,中篇小说《初恋》《春潮》《阿霞》,更是其中的精品,也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喜爱的外国文学读物。

《罗亭》,安徽教育出版社

屠格涅夫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始终保持着一种他所独有的启蒙思想,塑造英雄,展现崇高的主体精神。这个主体精神所体现的精英意识,与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截然不同,他无意于道德重建、灵魂拯救、指点江山、传播主义,以赛亚·柏林说他的心力所重,旨在体会了解。他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历史文化、人心道德、哲学存在的蕴含,无不基于他个人的生活体验。他的思想表达委婉含蓄,颇有分寸感,满满的文化性。白银时代的批评家、哲学家梅列日科夫斯基说,在俄罗斯这个充满了形形色色革命的、宗教的极端主义国度里,在这个自我贬损、充满了各种狂热夸张的国度里,屠格涅夫几乎是普希金之后的唯一一个有分寸感的天才,文化的天才。

在这个意义上,屠格涅夫与伟大的创造者和破坏者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相反,是我们唯一的守望者。在审美形式上,屠格涅夫始终坚持一种精致主义的叙事风格,小说没有宏阔复杂的结构、离奇曲折的情节、触目惊心的大起大落,故事基本上都是在生活的平面上向前推进的。作品中的场景小巧精致,结构紧凑完整,情节引人入胜,人物的肖像刻画和心理描写都非常细腻。上述的方方面面,屠格涅夫都是采用精雕细刻的办法,为其精致主义的叙事风格添彩的。

还有他柔美流畅、精妙考究、诗意化的语言,比起黄金世纪的其他作家来,屠格涅夫的人生和文学命运是相对平静和幸运的。尽管因为一篇追悼果戈里的文章,他也有过被囚禁一个月的经历。作家似乎与伟大无缘,在世界文学的奥林匹斯山上,伟大的作家都是站在这座大山顶峰的,而屠格涅夫仅仅是作为一个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作家,被载入世界文学史册的。


《猎人笔记》与俄罗斯农民的斯芬克斯之谜

19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是与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生活和创作的二三十年代大异其趣的时代,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正在远去、以别林斯基为代表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呼唤文学关注的焦点应该向社会问题挪移的文学时代。俄罗斯文学进入了一个以批判现实为主潮,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时期。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开端,屠格涅夫安然进入了文学的历史庭院,他像一个不速之客,首先闯进了很少被同时代作家关注的俄国农奴制社会中的农民阶层。《猎人笔记》共有特写与小说25篇,全书的叙事人是一个游走于乡间旷野的狩猎者,一个善良真诚、情感丰富、目光犀利且熟悉乡村庄园生活和民间传统的贵族文化人。

《猎人笔记》,延边教育出版社

屠格涅夫借助于这样一个现实生活的钻探者,以平实的目光和贴近大地的姿态,深入到了俄罗斯乡村社会的最深处,它诗意、酣畅地描绘了广阔、秀美的俄罗斯大自然,敏锐准确地捕捉到了时代的历史风貌,真切地再现了普通农民的生存境遇与精神状态。他用清淡、质朴、高度生活化了的文字,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农人形象。托尔斯泰读完这本书后说,在出现了屠格涅夫之后,要成为一个作家,就变得很难了。

乡土情结是作品集最重要的美学特征,这体现在作家对美不胜收的俄罗斯大自然的赞颂,对俄罗斯农民和乡村文化的钟情及其文化思考。小说文本对草原、山川、土地、村落、天气、各种动植物等相同元素的大段描写,总会洋溢着一丝丝轻逸渺远的诗意。

他对农民的生活习性、精神样貌所引发的猎人内心中的情感的表达,有着无限的丰富性和厚重感。名篇《白净草原》的短篇小说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一特色。迷路猎人与农家孩子们通过短暂的相识相叙,很快成为心灵相通的往年交。孩子们天真未凿的人性,是俄罗斯农民崇尚自然、追求真纯的文化精神的体现。带有神秘色彩的草原,是一个能与人交流的鲜活的生命个体。在篝火的映衬下,那沐浴着红色火光的空中白鸽,是飞上天的虔诚的灵魂,让孩子们恐惧的不可名状的夏夜的声响,沼泽地里苍鹭的叫声,关于神秘的人鱼、灵妖、水怪的传说,还有孩子们如同草原和天空般辽阔高远的对生命奥秘的遐想,无不是乡土俄罗斯的诗意景象。乡土情结构成了《猎人笔记》的审美支点。

《猎人笔记》插图(图片来自网络)

屠格涅夫从中发掘出不同的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正是在这片土地上,读者看到了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时代不同思想和精神的愈合,《莓泉》传达了俄罗斯农村有劳役租制改为代役租制的经济转型。农奴通过交纳田地赋税而赎身,逐渐变成自由民的身份的默默变化。事务所中田庄事务所主任已经成为地主庄园新的主人,农村经济的新型管理者和经营者。总管里的主人公不仅是地主的大管家,还是邻村150亩土地的租赁人,经营着马匹、郊游、黄油、大麻等各种生意的富农商人。

作品中的大量细节表明,资本正以不可阻挡的强势侵入了俄罗斯自然的农业经济中,广大农民经受的来自贵州地主和商业资本的双重压榨和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读者还可以在独院小地主奥夫夏尼科夫和总管里,分别看到坚守古风的斯拉夫主义者老爷,难以被农民理解的窘迫。貌似温和、附庸风雅、崇尚自由主义思想的地主的虚假伪善,他们不啻是俄国19世纪40年代不同的社会思潮在农村的投射。

与同时代俄罗斯写实派作家接入批判现实的创作不同,屠格涅夫没有过多地停留在对农民苦难生活的书写中,也与法国乔治·桑的感伤主义色彩浓郁的乡村小说不同,作家无意表达对田园牧歌式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向往,而是多层面地书写俄国农民的生存境遇,展现他们不同的精神世界。霍利和卡利内奇两个主人公是佃农,前者自信、理性、务实智慧,见多识广,是个用怀疑主义目光打量现实和未来的生命的思索者;后者亲近自然,勤劳能干,喜欢唱歌弹琴,拥有一颗快活并充满幻想的孩提般的心灵。

这是作家心目中俄罗斯农民的历史存在和自然存在的优秀代表。歌手中农奴歌手雅可夫令人惊讶的艺术感染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令人动情。他那惊心动魄的歌声、真挚的深情和青春的力量,让在场的所有人如痴如醉,潸然泪下。

《美人梅奇河的卡西扬》中,虔诚的云游者卡西扬,是一个熟悉民间故事传说的文化老人,一个珍爱大自然和一切生命的智者。《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表现了曾经的地主侍女、如今的磨坊女主人阿琳娜追求幸福的生命激情。《活尸》中身患残疾的村姑露克丽亚心中始终有上帝,面对死神的到来,宁静安然,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从人生的悲苦中寻找生命的超越。诚然,作家也看到了生活中美好诗意的流失。在他的笔下也有在黑暗的精神泥沼中沉沦的农民。《约会》中的仆人维克多摆出一幅从贵族老爷那里学来的趾高气扬的派头,在约会中无情地伤害一位纯真的农家姑娘。

《猎人笔记》插图(图片来自网络)

《莓泉》里昔日地主的女仆,一旦成了伯爵的姘妇,心中潘多拉魔盒中的恶便被尽情地释放了出来。她贪婪无耻、任性暴力的程度丝毫不在她的主人之下。《车轮子响》讲述的是农民抢劫杀人的罪恶,作者涉及了日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斯科夫,在他们的小说中探讨着人的罪恶的命题。

猎人在歌手雅可夫身广忧愁的歌声中,不仅听到了俄罗斯真实而炽热的灵魂的冥想,还忽然产生了一种绝望压抑的感觉。赛歌会议,人们毫无节制地狂饮滥醉,尽显丑陋收场,表达了作者对农奴生命处境和精神困境的理性思考后的一种悲哀。

作家还在《塔吉雅娜·鲍里索夫娜和她的侄儿》《施格雷县的哈姆莱特》《切尔托普哈诺夫和涅多皮尤斯金》中呈现了形形色色的不雅的农民形象,他们或懒惰浪荡或粗俗不堪,或精神空虚,反映了被愚昧落后的宗法乡村文化和刚刚兴起的资本主义文化扭曲的农民的精神现实。显然对俄罗斯宗法农村人群的主体,农民真实面目和本质的思考,才是《猎人笔记》的思想要义所在。

读者在第一次听到了俄罗斯农民淳朴而聪明的谈吐,看到了俄罗斯人的伟大力量和坚毅精神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家内心深处对他们的深深的隐忧。屠格涅夫在他的散文诗《斯芬克斯》中说:这就是你,卡尔普,西多尔,谢苗,来自雅罗斯拉夫的、梁赞的庄稼汉,我的同胞,地道的俄罗斯人!你早就是斯芬克斯了吗?

作家在他的创作中第一次表达了对“农民”斯芬克斯之谜的言说冲动和独特的文学思考,对俄罗斯文学探索、俄罗斯人民心灵之谜的传统,做出了最早的独特的贡献。

好了,《猎人笔记》我就讲到这里。下一节我讲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贵族之家》。

文章作者

张建华

发表文章69篇 获得9个推荐 粉丝422人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北外欧洲非通用语文学翻译与研究中心主任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张建华·俄罗斯文学的黄金世纪

从普希金到契诃夫

55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