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01 时间线:虚实之间看起事

作者:虞云国

2020-11-03·阅读时长8分钟

22070人看过
《水浒传》不是历史小说,但宋江起义又是真实存在的。到底哪些情节是真的?轰轰烈烈的梁山好汉历史上究竟是怎样的情况?

01 时间线:虚实之间看起事

25.7MB
00:0018:42

不论你是否读过《水浒传》的原著,想必都知道,它是描写北宋末年宋江造反的长篇话本小说。不过与《三国演义》不同,《水浒传》虽然有历史的影子,却不是历史小说。宋江起义虽然是真事,但史料有限,语焉不详。基于这一点,小说里的很多人物和情节,其实都是创作出来的。这一讲,我们就沿着时间线,说说宋江起事的真实和虚构两面。即使你没读过原著,听完这一讲也能对《水浒》的故事有个大致了解。

《水浒传》不是一上来就开始讲北宋末年的。在书的序言里,它先介绍宋太祖“扫清寰宇,荡静中原,国号大宋,建都汴梁”,历经太宗、真宗,到了宋仁宗朝,“百姓受了些快乐”,展现了一片太平景象,但谁知乐极生悲:宋仁宗最后一个年号,嘉祐三年,也就是1058年,“天下瘟疫盛行”。于是,为了平息瘟疫,洪信洪太尉前往龙虎山,请那里的天师施展法术祷告神明,但是洪太尉却误放出伏魔殿里锁着的一百单八个妖魔,也就是《水浒传》里一百零八个梁山好汉。

放出妖魔事件,当然是虚构。但你可以注意下其中的隐藏信息。小说写这件事的时候强调了三点:“一来天罡星合当出世,二来宋朝必显忠良,三来凑巧遇着洪信,岂不是天数”。我们把第一、第二点结合起来看。天罡星出世,必显忠良,隐含天数的必然性,表面上是被放走的妖魔,实际上是引出忠良的天罡星,这是作者对梁山故事的价值评判。

▲明万历容与堂刊本《忠义水浒传》第一回

那么,所谓的忠良都是谁呢?文曲星包拯和武曲星狄青。历史上,也确实是“这两个贤臣出来辅佐”宋仁宗,造就了北宋的一段黄金时代。

洪太尉放出妖魔的这段情节在故事的第一回,掌握这部分,是理解《水浒》故事的重要一步。因为它为整个故事变相树立了一个参照系:以宋仁宗及其两位文武贤臣,与后面宋徽宗及其宠用的蔡京、童贯与高俅等文武大臣形成鲜明的对照。

自此之后,小说开始讲述主干故事,继续交代北宋帝位的传承过程,强调“那时天下尽皆太平,四方无事”;紧接着高俅出场,结交端王,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变相暗示,他们一登场,“乐极生悲”与“乱自上作”的大幕即将拉开,天罡地煞必然出世。随后,就是一百单八位好汉陆续登场,梁山聚义,最终被朝廷诏安,远征方腊的故事了。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点好奇:《水浒传》不是历史小说,但宋江起义又是真实存在的。到底哪些情节是真的?轰轰烈烈的梁山好汉历史上究竟是怎样的情况?我们接着往下说。

历史记载中,宋江起事没有确切的年代,但宣和元年岁末,宋徽宗突然接到报告,说京东东路,也就是今天山东省东部与江苏省北部地区,有所谓突发的“盗贼”,于是采取了派兵镇压与派官招抚的两手政策。京东东路正是宋江最先活动的地区,由此推断,宋江起事大概率应该发生在这一年,也就是1119年,当然也可能在此前一年就已经开始活动了,只是地方官没有及时上报。宋江最初也许只是结寨自保,有记载说,结寨地就在梁山,周围就是梁山泊。这两个信息与小说里是大致吻合的。

史书还记载,宋江最先以三十六人聚众起事。虽然没有七十二地煞星,但人数与小说提到的三十六天罡星数目恰相符合。随后便“横行河北、京东”,转战十个州府,官军即使有数万之众也不敢与之抗衡。可以推想,这时三十六人已成为了骨干,总人数应该远不止此。宣和二年,也就是1120年深秋,方腊在两浙路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民众起义。朝臣侯蒙向宋徽宗建议,宋江横行,其才必定过人,不如赦免招降他,让他去征讨方腊来赎罪,但宋江并没有接受招降。

宣和三年,1121年初,宋江人马一路挺进到海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连云港一带,被当地的知州埋伏成功。部队损耗,副将也被俘获,最后失去了斗志,向官军投降。这是宣和三年二月份的事。

此后的史料记载,出现了分歧的趋向。一种记载是,在宣和三年随后攻打方腊的官军将领中出现了宋江,证明宋江投降以后,就被收编,随官军南下征讨方腊。另一种记载却表明,宋江在宣和三年的五月又被擒获了。这次还是宋徽宗御笔批准的,平定方腊、班师回京时“捕草寇宋江”。

但第二种,也就是宣和三年五月宋江再次被捕,只有一份史料记载。倘若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我们可以做个推测:宋江投降后确实立即编入官军,前去打方腊了,但班师京城后不久再次反抗朝廷,这才有了折可存奉宋徽宗御笔再擒草寇宋江的结局。

不管宋江是否打过方腊,他率领的武装在宣和三年的夏天被最终镇压,仅过了六年,北宋政权也在靖康之变中彻底覆灭,1127年五月,南宋政权建立。从此就开始了宋江故事演变的新时期。这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在北宋末年,宋江的性质还是犯上作乱,时间往下推进,怎么就演化成了英雄传说了呢?

南宋王朝偏安东南,政治上与金朝南北对峙,经济上却继续发展,市民文化尤其繁荣。宋江的故事曾经轰动一时,自然成为街谈巷议的内容,士大夫也并不排斥这个话题,还有文人与画家主动传播与描绘这个故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关于瓦子勾栏的描绘

南宋都城就在今天的杭州,在许多瓦子勾栏里(宋代表演曲艺说唱杂技的场所),说书作为市民文艺的一种,大受民众的追捧,宋江三十六人的造反故事,也自然而然成为说书艺人最好的主题。当时的说书按题材分为好几种,据南宋笔记,记录下来的说书名目里,有一个叫《石头孙立》,这个孙立的绰号后来由“石头”改成了“病尉迟”;有叫《青面兽》的,讲的应该是杨志故事;还有叫《花和尚》《武行者》的,显然讲鲁智深与武松的。可见这些好汉形象,在当时已经成为勾栏说书中水浒故事的主角。

宋元之际,有个叫做龚开的文人画家,少年时就神往宋江故事,曾经想通过有画有赞的书画形式保存这一传说,成年后写了一篇《宋江三十六人赞》,称赞宋江见识超迈,过于常人,推崇他近乎古代“盗贼中的圣人”,彻底颠覆了宋江的“草寇”形象。这一翻案表明,民间舆论对宋江故事的价值评判已经完全不同于北宋末年了。宋江故事翻转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是其本身确有值得关注的事迹与威名;第二,南宋偏安,中原沦陷,激发了当时民众想往英雄的民族心理;第三,南宋中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当道,百姓怨恨,社会心理上也容易形成对草莽英雄的崇拜情结。

从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我们还可以发现,南宋晚期的水浒故事还只有三十六人为主体,这三十六人的绰号与姓名与现存《水浒传》中的三十六天罡星大体是重合的;第二,从全部赞语看,很多人物的形象描写与个性特点,例如呼保义宋江、智多星吴学究、大刀关胜、浪子燕青、浪里白条张顺、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神行太保戴宗等等,与现存《水浒传》已经高度一致。也就是说,到南宋晚年,水浒故事已经初具雏形。

这一结论,在保存至今的话本《宣和遗事》里也能得到印证。《宣和遗事》大体形成在南宋晚期,这部话本讲述北宋衰亡、金人南侵与南宋立国的经过,其中也叙述了梁山故事,内容包括杨志卖刀,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宋江拜见九天玄女获得天书,宋江率三十六人起事,宋江接受招安征讨方腊有功,等等。这些内容构成了后来《水浒传》的大框架。值得注意的是,《宣和遗事》中三十六人的绰号与姓名,与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有很大部分是互相重合的,所以在南宋时期,水浒故事虽然还限在三十六人之内,却流传着不同的版本。这在市民文艺中是常有的现象。

进入元代,水浒故事在勾栏里以说话与杂剧两种不同形态继续流传。元代杂剧中,有关水浒的剧目至少不下二十种,而以黑旋风李逵为主角的杂剧占压倒的多数,可见李逵形象已经相对定型,而且广受欢迎。相比传统形式,杂剧这种新体裁,使得水浒故事更加生动与丰富;而在现存的元代水浒杂剧中,还有三个倾向。一个是水浒故事从南宋后期的三十六人,发展成为“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一百零八将的格局已经确立。二是元杂剧里已有“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的说法,梁山泊的典型场景也已固定化。三是“忠义堂”与“替天行道”的杏黄旗在元杂剧里多次出现并成为标志,北宋末年的梁山泊盗贼,在元代已经完全转化为替天行道的英雄。总之,元代的水浒故事尽管在小节细目上仍各有详略异同,但作为人所皆知的传奇故事,基本大纲已经丰满成型。

我们来总结一下到现在为止的演化过程。从南宋初期开始流传的水浒故事,经过街谈巷议、宋元说话与金元杂剧等多种形式,在不同地域不断演进,到了元明之际形成了后来《水浒传》的主干部分。

大约元明之际,有人对此前的水浒话本进行过一次汇总性的整理。至于整理者,一说是施耐庵单干,一说是施耐庵与罗贯中合作。但现存的《水浒传》在历史地理与历史事实上有不少常识性的错误,似乎与编撰《三国演义》的罗贯中所具有的史学素养很不相称,有理由怀疑罗贯中没有参与这次整理。

元明之际的这次汇总,主要部分保存在如今的百回本《水浒传》中,而且留下了这次整理的具体痕迹。什么是具体痕迹呢?元明之际的人看两宋时期的不少风俗习惯,也是有“代沟”的。因此,作者难免要给读者做一些“注释”,在原著的字里行间,我们就能看到这些注解的痕迹。例如,“林教头发配沧州道”那回说,“原来宋时但是犯人徒流迁徙的,都脸上刺字,怕人恨怪,只唤做打金印”;又说“宋时途路上客店人家,但是公人监押囚人来歇,不要房钱”。第三十八回解释戴宗为何称作“戴院长”时说:“故宋时,湖南一路节级,都称呼做‘院长’”。像这样“宋时”、“故宋”的提示,明显是元代说话人对话本里牵涉宋代特定现象的特别提醒;而有关元朝的类似交代,却没有《水浒传》中出现,这些现象有力反证了《水浒传》故事的演变在元末已经基本完成。至于书中还有个别地名称呼的差异,又进一步显示一些情节是明朝时候才添加进去的。因此我们说,《水浒传》的成书年代是在元明之际。

当然,也许你听了上面这些元明时期的“注释”,觉得理解起来有点困难,不用担心,我会像发掘这些注释一样,在后面的课程里把书中隐蔽的、值得了解的宋朝社会风俗一一介绍给你。

好了,我们已经沿着时间线,交代了历史上宋江起事的实际情况,也介绍水浒故事从出现,经过发展并不断丰富的演变过程,接下来就要切换到空间,讲讲《水浒传》的一个最重要的舞台——梁山泊了。

 

且存下转发这张海报

邀众看官一道赏故宋风景

文章作者

虞云国

发表文章101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172人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历史。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虞云国·水浒里的宋朝百态

名家趣味解读40种宋代风俗生活

23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