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珊
2021-01-28·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314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水街改造之后,道路不方便,隔壁的中山路吸引了很多食客
本文摄影/张雷
生榨米粉
几乎每个南宁人都会跟我提起水街,说南宁的传统吃食都能在这个街上找到。水街并不是一条街,而是泛指南宁市的一个区域,包括石巷口、醒汉街、仁爱路、西关路等20条大小街巷。朋友李萍是个美食爱好者,她告诉我,水街在2009年改造前,是南宁吃客最爱到的地方,大大小小的馆子和店面都集中在水街菜市场附近。“糯米饭、粉饺、米粉、粉虫、马蹄糕,我们从小吃到大,这里的每家店都开了几十年,店主从姑娘变成老太太,也有的是子孙辈接了班。”水街的一个店铺老板则告诉我,最热闹时,水街上的美食有30多种,无论是日常小吃,还是年节“大餐”,都能在水街寻觅到。
眼前的水街已经是另外一副模样。改造之后,这些李萍嘴中的店面分散到街道的各处,有几家店面驻进了水街美食城,大多数分散到了各个街巷的角角落落,还有的早已寻不见踪影。想要品尝水街的美食,必须准备好足够的脚力。关于水街的过去,天天生榨粉的老板黄天玲有着说不完的话。她出生于1966年,小时候经常要去邕江边上洗衣服,水街靠近江边,雨水大的时候总是被淹,这也是水街名字的来源。“上世纪70年代,邕江边上修建了河堤,水街才不再被淹了。”黄天玲还记得,那时年年都要搬家,随着江水的长势越挪越高。水退了,再回到家中去。
元月一号,中山路行人如织,水街却早早关了门,一个热闹,一个寂静
南宁街头的小吃
在黄天玲的印象里,水街开始形成美食街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市场上繁荣的流动也激发了水街居民的积极性,许多人就在家门口搭个小棚子、准备上一个烧蜂窝煤的炉子,再摆上几张凳子,生意便上门来了,卖的都是自家常吃常做的食物。黄天玲的母亲将生榨米粉的手艺拿出来。做米粉首先要泡米,等其自然发酵之后将水分沥干然后磨浆,紧接着沥干水分揉搓成粉团蒸熟,再捣成糊状揉成粉团放入榨粉的机器内,米粉通过机器的孔眼进入滚开的锅内。黄天玲当时只有15岁,瘦小的她只能帮母亲做榨粉最简单的这一步。后来母亲年纪大了,黄天玲就接管了店铺。黄天玲记得,刚开店时,一天只能卖出去20斤粉,改造前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能卖出去几千份。“上世纪80年代,工人的工资是一块二毛八一天,一碗粉却需要一毛钱,在当时吃粉是奢侈的事情。”
黄天玲的店铺天天生榨米粉在水街美食城的一楼。确切说是后厨和收银台在楼里,吃粉却是在外面政府搭建的一个古式亭子建筑里,如果不是前面的施工工地的围栏挡住视野,坐在这里能够看到邕江。黄天玲告诉我,“水街的改造到现在还在进行,到处都在施工,很多人担心不安全,来的也就少了,加上老住户相继搬离水街,人流量比以前少了很多”。黄天玲说为了保持水街美食街的影响力,他们专门成立了水街美食协会,这是全国首家街道主导的协会,“我们经常聚在一起举办活动,推介水街的美食”。黄天玲的老家也已经被拆迁,全家搬到了回迁的楼房。她讲起旧时的水街,菜市场里各种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夏天街坊们最喜欢坐在树下拿着大蒲扇乘凉,美食摊前挤满了排队觅食的食客,一人一个凳子,蹲在街边吃粉。
我跟摄影师张雷过去采访时,黄天玲正在吃早饭。黄天玲长着一双细长的眼睛,短发,有着生意人的精明利落。摆在她面前的正是一碗生榨米粉,汤色清澈,米粉比桂林米粉看起来纤细不少。黄天玲马上招呼伙计给我们下了两碗粉。粉是现做的,店铺里的师傅将圆柱形的米团放入压榨器,使劲一挤,细长白皙的米粉就从漏孔中落入了热锅中,像是散花一样落入水中,甚是好看。数十秒后,将米粉捞出,撒上猪肉末,再加上生菜、香葱、紫苏、香菜,一碗生榨粉的底色就有了。黄天玲告诉我,做生榨粉最关键的两个步骤,一是选合适的米,存放一年的陈米是最好的,做出来的粉比较滑,有韧劲;另一个则是发酵,发酵主要看天气,夏天只要一个星期,冬天则要十天半个月。如果发酵后闻到一股特有的清香味,就说明发酵好了;如果米有腐臭的味道,说明发酵过头。黄天玲告诉我,米发酵程度不够,粉就易碎,味道寡淡,发酵过头,酸味过多,也不好吃。
两碗米粉从后厨端出来后,需要自己在外面的操作台上加调料和汤。汤是盛放在两个铁桶里的,食客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把握汤量。汤分两种,一种是生榨米汤,一种是筒骨汤。前者是煮粉的汤水。我选择了这种最原始的吃法。调料则有蒜蓉辣椒、大葱、辣油、酸笋以及酸豆角、碾碎的柠檬。黄天玲告诉我,除了蒜蓉辣椒以外,其他几种都是后来加的调料。“几十年来,南宁在不断扩大,以前都是本地人在吃粉,现在10个人中只有3个本地人。大葱是因为北方顾客喜欢吃;四川、重庆则偏爱辣油;酸笋类符合桂北地区的口味。”黄天玲顿了一下,“柠檬则是为本地人准备的,是为了提酸味。”
我有些不明白,根据我查的资料,生榨米粉因为有发酵的步骤,本身就应该是带有酸味的,为什么还要加酸?黄天玲卖了个关子,让我尝一下米粉和汤。米粉很好,柔软又有一些韧性;汤的酸味则很淡,甚至有些不易觉察。黄天玲说这是改良后的结果。改良的想法产生于2009年,黄天玲在商场内租了一个铺面,开了一家分店。店里生意很红火,但不久后就接到了各种投诉,“工商局收到投诉电话,说我的店卖变质、变味的东西,工商局跟对方解释这个手艺就是这个味道,也没什么作用”。黄天玲就想着将米粉发酵的酸味减弱,同时为了保留本地人吃酸的习惯,就增加了柠檬。“作为手艺人,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一定要结合现代人的口味来做,这样才能传承下去。如果一味按照以前的味道,很可能就生存不下来。”
发表文章155篇 获得14个推荐 粉丝838人
哈哈,天下天鹅一样白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