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晖
2023-02-19·阅读时长3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蒋晖。第三,是穿衣的两种极端:道袍与服妖。
除了人们常规的服饰之外,在晚明社会还出现了穿衣的两种极端不同的风尚,我们称为服妖。服妖的意思就是穿衣服穿得妖形怪状。那么在具体展开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明代纺织业中染织技术的突飞猛进。
前两年我曾经做过一个考据,看到一个名词叫沉香色,那么沉香的颜色到底是怎么样一种颜色?当时我看了很多的古代典籍,主要是明朝的一些典籍,结果就发现沉香色色彩接近于褐色。但是,在晚明方以智的一部大部头著作中,记载当时这个褐色竟然有上百种不同的名称,也就是颜色每差一点点都有特定的名词,比如说有朱子褐、藕丝褐、茶褐、麝香褐、鼠毛褐、葡萄褐、丁香褐,林林总总,数量惊人,深浅不一的褐色有100多个相应不同的名称。
从颜色的讲究就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对于服装、对于身上的整个穿戴已经到了一种极度的追求,与此相对应,当时的社会风尚,也是相对比较开放、自由,传统的程朱理学被打破,社会上新的观念层出不穷,所以整个社会的自由度都比较大。
我举两个例子,嘉靖年间,苏州有一个狂士叫张献翼,是个才子,他的哥哥张凤翼是明代著名的戏曲家,那么张献翼其实按照当时说法,他的文采一点不输他哥哥,但是一直没有考中科举。所以有点性情偏激。他老了尤其放飞,他羡慕当时社会上兴起的徽商集团各种奢华的生活作风,他就去模仿,有时候会穿长的深衣,但是上面有大幅的有可能是他自己绘画的一些荷花、菊花的图案,头上戴着一个红色的帽子,就这么大大方方跑到街上去,每次出门身后都有小孩子,看看新鲜,围着他拍手笑大呼小叫,张先生自己也不以为意,反而有点得意。
那么,当时即使在寺院里,一些所谓的高僧穿衣也是相当夸张。有一位和尚叫雪浪洪恩,在中国佛教史上也很有名气,他在南京曾经重修了金陵大报恩寺,雪浪洪恩本身在当时的佛门就是有争议的人物,不过他的信众非常多,上到高官,下到平民,男男女女都非常疯狂地崇拜他,参拜他。雪浪洪恩在庙里有几个侍者,都很年轻,长得唇红齿白,很英俊、很美。这些侍者也是穿红戴绿,据说包括他的内衣也是有女子的脂粉之气,那么这个就被当时的人们所非议。一个出家人和他的侍者穿衣服这样世俗化,由此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的一种奇怪现象吧。
与这种极度追求自我满足的奢侈风气相比,当时有一些所谓的高士、山人、隐居者,他们比较中意的穿着,比如说是道服、鹤氅,它的特点一般都是宽袍大袖,穿起来有点仙风道骨,甚至于与道袍相配,头上戴的冠都是用一些奇怪的木头,看起来很朴素,其实都很高级。
晚明著名的生活美学家叫文震亨,他有一本书叫《长物志》,里面说道袍穿起来很舒服,但是要用白布来做,颜色不要太夸张,然后四边还要用黑色或者茶褐色的布镶边,这种服装穿起来朴素、简单,隐隐然有一种古人之风。
最后我想说一个我们最近在电视剧里面经常看到的明代锦衣卫穿的所谓的飞鱼服,飞鱼其实不是飞起来的鱼,它其实就是衣服前面的补子上面有类似于蟒的这么一种形状。
不过在这件衣服的后背,它是有鱼鳍的,代表这是鱼类。当年万历皇帝曾经赏赐过一件飞鱼服给日本的丰臣秀吉,这件衣服至今还保存在日本。在国内,据说在山东博物馆有当年孔府旧藏的一件飞鱼服,飞鱼服其实体现的是明代服装的等级森严,不论服妖、鹤氅、道袍、还是飞鱼服,都是一个事情的各个不同的角度,明代的服饰总体上来说是从质朴到繁缛的一种演变过程。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下期再见。
转发与分享
邀你共赏明代的物色与文心
发表文章8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3人
作家、明朝艺术史研究专家,《长物志》校注者,著有《明代大理石屏考》、《园林卷子》、《明式苏州》、《吴门牧云》、《精致苏州》《读城・行走苏州》《隐逸同里》等。近年来从事中国古代艺术史文献整理,涉及中国古代艺术史、书画、器物收藏等领域。点校、译注阮元《石画记》。央视首播的国内第一部藏书文化纪录片《纸寿千年》总撰稿、策划。“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明画全集》《嘉兴卷.概述》撰稿工作。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