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古法腾冲,寻找时间深处的老风味

作者:薛芃

2024-01-24·阅读时长16分钟

1055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480个字,产生13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花姐私房菜在和顺古镇里一个古朴的老宅中

稀豆粉与头脑的生存之道

在云南的每天早晨,打开方式不是一碗米线饵丝,就是一碗稀豆粉。米线吃不腻,云南的各个方位区域都有各自的独门米线,昆明的小锅米线、臭豆腐米线,建水的草芽米线,到了大理要吃耙肉饵丝,在腾冲则是一份顺江的火烧肉米线。说米线有上百种吃法不为过,早中晚都能吃,吃不重样。米线是一场热闹的流动的盛宴,各种花式粉墨登场,可稀豆粉就像是一个在林间散步的哲学家,没那么多花腔,简简单单,走到哪里稀豆粉都万变不离其宗,气定神闲地待在那里。

腾冲西董大院的后街,有一家木翠稀豆粉,开在老街巷的转角路口,生意很好。稀豆粉是一种用豌豆磨粉、打浆、发酵,经过多道工序后制成的糊糊,比普通的玉米糊浓稠很多,口感像土豆泥,却带着豌豆清香。滇西人的早晨,是从一碗稀豆粉开始的,就像是喝一碗粥或是豆浆,再配上个油条,不过在云南人的味觉系统下,辣椒油、糊辣子、豆腐水、花椒油、草果油、芝麻油、小米辣……十几味调料陆续放进稀豆粉里,搅拌在一起,这碗稀豆粉的味道也就有了高下之分。原本以为又咸又辣的复杂调味只是稀豆粉的特殊待遇,不过有天在一家铜瓢牛肉吃饭,看到老板一家人用同样的方法调味玉米粥,才知道就像江南人吃白粥爱放糖一样,滇西人吃这类糊糊都少不了十八般调味相佐。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薛芃

发表文章13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920人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3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