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03 初仕:职场“愣头青”的做事与交游

作者:李山

05-20·阅读时长5分钟

4463人看过

03 初仕:职场“愣头青”的做事与交游

15.6MB
00:0011:22

苏轼到了凤翔做官,遇到的第一任太守叫宋选,两人都是进士出身,相处融洽。

在凤翔,苏东坡主要审理案子,改革“场务”。什么叫场务?就是政府在那伐竹子,伐竹子得有个场地,这是官方行为。结果老百姓有怨气,说:过去伐竹子都是趁着水涨之前,把竹子放下去,现在官员不让我们这么放了,我们经常是逆着水放。苏东坡就把这个事情告诉宋选,改了。他后来因为场务的诸多不合理,给宰相上书,应该是减轻了一些地方负担。

此外,他是个“推官”。推官是一个司法判案的官,由中央派下来,进士出身的人担任这个职位,跟地方管法务的官员还不太一样,有中央监视地方司法的意思,要亲自办一些案子。

后来宋仁宗死了,要竹子修坟墓,他还办了这些事,好几个月都忙得不得了。

苏东坡这个人亲民能干,不是一个整天“耍着手”的文学家。林语堂说他是“人民之友”,我觉得这个话说得是对的。一个官员是不是有良心,取决于他怎么看小民。要是中央缺钱,(小民就)紧一紧吧,那是真没良心。甚至后来给神宗皇帝上书反对变法时,他说了一句什么话?皇上是天下的主人,可天下并不是皇上家的。这个话,先秦时候有人说过,他还在说。实际上他的观点里,这天下是老天爷的天下,老天爷委托你管理天下。这个是大政策、大立场。失了这个大立场,就是小知识分子,无可观。这一点上,苏东坡让我们感动。

他还祈雨。老不下雨,他就忙着祈雨,祈了两次。那个时候也没别的办法,没有气象局、也没有什么拿炮弹打雨,政府你得做——尽管这个事有点迷信,但是你得做。后来下了一场雨,苏东坡作《喜雨亭记》,在《古文观止》里是有的,过去语文课本里也有。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总不下雨,“无麦无禾”,年岁就开始出现饥荒,饥饿多了以后,打官司、偷盗现象就多了。不下雨我们怎么悠哉悠哉,怎么修个亭子在这游乐呢?今天老天爷没有放弃我们小民,降下一场雨。

文字写得灵动、高兴。农耕社会下一场雨,修个亭子以为纪念,是风雅之事。所以这是他的一个文字,我们不会专门讲,它是苏东坡比较早期的文章。

后来宋选走了,陈公弼来了。陈公弼是武人出身,也跟苏东坡是老乡,眉山人。陈公弼好像比苏老泉还大一辈,所以他就拿苏东坡当小孙子看。武人出身比较严谨,而且他有一个观点是,苏东坡科举得志,但还得守规矩,想在这给他点挫折教育——实际上这个人很正直,他不是一个喜欢整人的人。苏东坡少年气盛,一看你老是当面训斥我,我苏贤良的文字你还改,所以有时候就不上班。陈公弼就说,好,你缺席我就上报朝廷,最后好像是罚8斤铜,罚款。后来欧阳修他们因为乌台诗案也罚铜,这是一种惩罚方式。多年后苏东坡给陈公弼写文章,就说自己(当年)少年气盛,不懂事,不知道他的良苦用心。

苏轼《陈公弼传》:“公于轼之先君子为丈人行,而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这个时候,苏东坡认识了章惇。章惇这个人实际很早就考上(功名了),结果跟他同科的侄子考得比他好,一生气,不要了,接着再考——这个人做事比较绝。他们一起游览仙游潭。凤翔接近终南山,有很多深坑峡谷,还有池塘,风景很美(杜甫也在那里写过诗)。他们来到一个深涧,里边有个险石组成的独木桥,临着悬崖。章惇就说,咱们俩过去;苏东坡说,我不敢。章惇唰唰过去了,面不改色,在石壁上写了“苏轼章某来”。苏东坡说了一句:“子厚异日得士,必能杀人。”

这话是一个谶语。实际上章惇的性格,好起来不错,坏起来没底儿,这种人我们生活中惹不起。在黄州发生乌台诗案以后,章惇还能帮忙的;但是后来就开始整苏轼,老朋友使劲相争。

章惇(1035年-1106年),字子厚,北宋宰相、改革家


这是苏东坡作诗比较多的时候。他到处游览,收集古物,看孔庙、石鼓文,作《石鼓歌》。我们知道唐朝韩愈写过一首《石鼓歌》,“宣王愤起挥天戈”,那个歌行体很漂亮,苏东坡就瞄着这首写。专家们怎么评价?说各有千秋,苏东坡的那首更智慧一些,两首格调不一样。

然后游城北开元寺,看《诅楚文》。《诅楚文》是秦朝写在石头上的文字,咒骂楚国败亡。还看了吴道子、王维的画,还买了一个门板。

(说到)这个门板这就涉及到一个中国艺术史的问题。我们现在画完了画给裱起来,是很晚(的做法),一开始写字也不是在纸上,而是在门板上。有吴道子画的门板,最初是在长安一个藏经龛中,后来黄巢起义的时候,一位老和尚顶着门板逃难,顶了四块门板来到凤翔。苏轼的爸爸喜欢书画,苏轼就花钱买下来给了他爸爸,因为上面画的是菩萨,叫“四菩萨阁”。苏轼后来还作《四菩萨阁记》,写这段历史。

这里也可以看出来苏东坡跟苏辙的区别。后来苏东坡回忆弟弟就说,我跟父亲俩人都喜欢书画,但是苏辙对这个事情就比较淡薄,相比苏轼爷俩看的热火朝天,他好像不太在意。这就是学问各有所长。苏辙花了大心力研究历史——别看苏东坡是个历史经验主义者,真要写史论,苏辙可能胜一筹。

然后三年期满(在宋朝,官员的任期一般为三年)。一转眼仁宗死了,英宗即位(仁宗没儿子,英宗不是仁宗的亲生儿子,还有精神疾病,跟曹皇后关系老有僵化)。这个时候苏轼二十九岁,回京,给他一个差判登闻鼓院。登闻鼓院是什么地方?就是民众有冤情,击鼓喊冤,或者有奏折、上诉书,都要负责处理,有点像今天上访的机构。

英宗说,苏轼这个人很好,欲大用;韩琦说他还年轻,阻止了。英宗想让苏轼做秘书,韩琦说,放一放。又说那让苏轼修起居注、修史吧,(韩琦说)再放一放。你看,这些都是清要之官。科举考试(的进士)特别喜欢入馆阁,一是因为事儿少,可以读书;二是养清望,将来好往宰相那儿升。苏轼知道这个事儿,但是没有任何怨,他知道韩琦是出于爱护(而推拒的),这一点他要比陈公弼做得好。

到了治平三年(1066年),学士院又一次考试(他的考试卷子今天还能找到),他升为殿中丞直史馆。“殿中丞”是他的官,升了以后发俸禄以殿中丞(这个职级)来发;“直史馆”,到史馆里去值班。

这个时候,老爸去世了,回家又守孝27个月。第一任妻子王弗从陕西回来后也去世了。苏东坡为两人扶灵回四川,走水路。后来还有一些人因为这个事找他麻烦,说他们雇用私船倒卖东西,这都是莫须有的事。

后来他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儿子苏迈是第一房夫人生的;苏迨、苏过是第二任夫人王闰之生的。还有一个儿子叫苏遁‌,是朝云生的,很早就死了,这个孩子的去世对朝云打击很大。

苏东坡再回京师,已经进入1068年王安石变法了,由此卷入了政治漩涡。这一方面的内容我们下一讲再讲。

 

走进东坡文学的历史现场

看到命运起伏中的有趣灵魂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李山

发表文章18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505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先秦两汉文学专家。已出版《诗经析读》《永不妥协的大生命:孔子的一生》等。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李山·品读苏东坡

文学·政治·历史,照见时代大写的“人”

3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