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我还是想做一个社会的观众

作者:杨璐

2018-08-16·阅读时长8分钟

311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483个字,产生1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杨璐(于楚众 摄)


我还要继续做记者吗?

2015年9月30日,广西柳城县发生连环爆炸案,一个叫做韦银勇的人用制造此起彼伏的爆炸来发泄内心的恨意。当时,是我来《三联生活周刊》的第八年,八年来主要的工作就是写各种灾难和杀人放火的恶性事件,我写过矿难、火灾、泥石流、山体滑坡、水灾、沉船、空难、化工厂爆炸、灭门、连环杀人、贩毒、黑社会、老百姓上街的群体性事件、恐怖分子上街的暴恐事件……这些选题分到我手上,我立刻知道,稿子写大了是扭曲的心灵和人生的故事,可新闻不是写小说,一切细节和记者的判断必须基于大量的采访,还原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和凶手的心路。

采访,不出意料很艰难。我和摄影记者于楚众到了爆炸现场后,看到被炸掉一半的楼房已经铲平变成了绿地,另一个爆炸的小区,落地窗在陆续换新。当我们从早到晚站在街上,拦住每一个人挖掘只言片语的时候,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县城里,只有我俩在关心这件事。它是因为个人心胸狭窄而造成的恶性事件,并不反映任何可以提炼出广泛意义的厚重主题,对于世界来说它迅速翻篇儿了,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更让我烦躁的事,到了2015年,微博和微信已经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媒介,信息传播和人们对事件关注的周期不断在缩短,可我们作为一个周刊,从采访到杂志上市要经历一周的时间。“杂志已死”很流行,但如果看传播学史,一种新媒介出现的时候,总伴随着它能够把老媒介取而代之的说法,广播之于报纸,电视之于广播,“已死说”不断重复上演。其实每一种媒介的特点和传播规律不一样,针对新的传播局面,杂志的内容产品是不是也要调整?

就在我又准备去扫街的早晨,突然情绪崩溃,打电话给李鸿谷号啕大哭,问他我付出劳动的意义何在,如果杂志周复一周花钱在这样的选题生产上,杂志的未来在哪里?这也是我在问自己的问题,我一直觉得如果人只是为了挣钱而工作,对职业毫无感情,也想不出什么意义,是一件难以忍受的、很可悲的事情。所以,如果只是为了挣稿费,实在不是我继续从事这份工作的理由,那我到底还要不要做记者?

那次大闹之后,我很长时间没写稿,跟着魏一平筹备“松果”项目。在别人看来,那一段时间正是所谓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潮流期,可对我来讲是一个缓冲,既然从前那种产品撞了墙,那么我在这个职业里还有没有想做的、可做的?回到我选择这个职业的最初,记者到底哪里打动了我?肯定不是“中二病”地以为做记者是“正义的化身”,“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引起不了我的共鸣。我记得读研究生的时候,为了写一篇关于林白水的论文,要经常泡在国家图书馆看缩微胶卷,我把现存所有的《中国白话报》都看了一遍,其实少部分跟我的作业有关,大量时间都陷入了报纸所呈现的100多年前的中国社会。它上面的报道虽然言简意赅,不能跟现在的写作水平相比,但也比历史书要鲜活多了。我经常从中看到很有趣的事情,抄下来讲给同学听。后来,看老报纸和老杂志成了我的一个兴趣,不但关注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前后报刊上的反应,连广告都看得很仔细,想知道那时的人们怎样生活。

我当记者,写新闻,说直白一点是因为八卦心太重。我不可能像其他同行一样跳进去,振臂一呼,成为新闻事件里的人物之一。我是一个看热闹的和散播热闹的,站在事件的最前沿,全神贯注地观察发生的过程,每个人的反应,不遗漏重要的细节,把它记录下来,既供当时的人阅读,如果可以为后来人提供一手的资料和线索,我的满足感更高。


2012年杨璐在广东省乌坎村跟着村民看产生纠纷的土地(蔡小川 摄)


我给自己找了新方向

起码到了2015年,我对于旁观和记录的兴趣并没有减少。多少采访对象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实在是让我兴奋和愉快。我时常会自带“鸡血”地觉得生逢这个巨变的时代也挺好的,那么多眼花缭乱的新鲜事,只叹自己没有能力去记录和判断,这才是遗憾的。想明白了做记者的初心,我也就不再纠结于像“柳城爆炸案”这样的选题,到底值不值得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去生产成新闻产品。

新闻的概念是什么?陆定一说,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并没有规定唯有像“柳城爆炸案”这种类型的新闻才算新闻。我依旧对记录社会变迁、改革开放进程有兴趣,时至今日,《周刊》这样的媒介可能不适合类似“柳城爆炸案”这种突发性新闻了,那么有没有更持续和深入的领域能作为我继续观察社会的支点呢?

我选择了消费领域。从数据上看,消费逐渐代替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这个改变必然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在我情绪崩溃的2015年早两个月,我写了一篇《马甲线:移动互联网里的身体徽章》,最初的好奇在于肌肉从来就不是女性美的元素,并且很少有人整天穿着露肚皮的衣服,为什么那么多姑娘愿意练出它呢?最极端的例子是女明星袁姗姗从出道就时常在网上被嘲笑,可居然因为练出马甲线甚至成为励志演讲人。这种社会现象要怎么去解释?

文章作者

杨璐

发表文章146篇 获得26个推荐 粉丝2890人

周刊主笔、 新消费研究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与时代同行

真相 知识 成长 生活

913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