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5.4 故事 | 在讲述人生故事的时候,你容易陷入哪些误区/陷阱?

作者:李明

2018-09-03·阅读时长11分钟

44879人看过

在讲述人生故事的时候,你容易陷入哪些误区/陷阱?

22.5MB
00:0024:32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三联幸福课。我是李明。

上一节,我们一起聊了聊“人与故事、意义的关系”,本节中,我们来说一说:我们如何更好地讲述人生故事

-----

不妨质疑

“脑海中的声音”

-----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讲故事,只是我们不一定自觉罢了。我们只要跟别人说话,就不可避免地去节选和编辑我们生活中的某些体验,把它组织成一个有意义的,可以被理解的故事片段。有时候是在汇报工作,有时候是在交朋友,有时候甚至是写日记给自己,这也是在讲故事。写日记的时候,好像是最真实的故事,但还是故事。我们在跟闺蜜讲一件事情的时候,虽然我们尽可能符合事实地去讲,其实在这个讲述中,也充满了我们的解释和评论。

所以有时候,当我们讲一个故事给某一个人听,如果这是一个喜剧,我们会讲得更加开心。但也有可能原本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你讲着讲着,觉得好像也没有那么值得开心的。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讲述把我们的生活经验变得更加有趣,更加有意义,而不是变得更加的无趣、单调、枯燥。这样我们就要学习一下:如何讲述我们的人生故事

在讲故事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犯一些错误,有哪些错误呢?

第一个错误,是我们很容易用一种感受作为主题,笼罩在所有的事实上面。比如,你觉得自己现在的情绪比较低落,那么你就会不顾一切地从你的经历中,搜刮一些符合低落情绪的一些记忆。从记忆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是我们记忆的情绪组织功能,是一个本能的反应。某一种情绪下的记忆,会在你处于该种情绪时,被链状激活。但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发现同样的事情,可能因为你的情绪不同而被讲述成完全不同的两个版本。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警觉一点,所谓“警觉”,就是你不要用某一种情绪,给你的过往经历都打上一个色彩或者烙印,让你无法如实地看待所发生的事情

第二个错误,就是我们会把我们的人生裁剪为好多片段。我曾经有一个来访者,他讲他的一生都很失败,我问他:你这个“一生”指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他说:从大学以后。我说:那你大学以前的人生呢?他说:那还是非常好的,我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所有人都觉得我学习成绩好,长的也帅,人际关系也好。我说:那个阶段不算是很失败是吗?他说:那不能算失败,可是我的人生一直都是很失败的。然后我就问他:你这个“一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说:从大学毕业以后。因为在大学毕业以后,他找了几个工作,都不顺心,他就有一种失败感,然后他把他大学以前的那段成功经验完全剥离。我们在讲述自己人生故事的过程中,无法完整地讲述我们的人生,而只是挑选着去讲

我也可以顺便讲一下,那个来访者特别有意思。他毕业于一所名校。他到一个单位找工作,人家说:欢迎你到我们单位来上班。然而,他回去跟他导师说:这个单位肯定不怎么样,他连我都要。但是假如人家单位不要他,他就会觉得:人家不要我,说明我不行。所以,他开始意识到一个结论就是:我不行。于是他往后的一切经验都用这个结论来解释。可是非常奇怪,他在大学阶段是非常优秀的一个孩子,他内心的自卑,使得他不愿意离开大学,面对他接下来的一段人生

这个时候我们如何才能帮到他?那我们就可以去看他的讲述模式,看看这个讲述会把他的未来变成什么样子,这样的未来是不是他想要的。这时他就有机会静下心来去做一个判断评估,看自己要不要过这种讲述模式所导向的那种生活。接下来,他才可以负责任地去安排他的人生,而不是被他的讲述安排着。

米歇尔·福柯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其实我们很多人不是在说话,而是被话说着。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很多时候脑海里好像总有一种声音在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而对于那个声音,我们从不加以反思和评判,我们被各种各样的说法左右着。

-----

开创属于自己的

人生轨迹

-----

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些误区,让我们在讲述人生的时候,讲述的其实不是我们的人生,我们是在复制某一种对于我们人生的讲法。比如,我刚才提到这个来访者,他小时候,爸妈就一直跟他说“你不行的”,“你怎么可能会这个呢”。尽管他用他的行动,比如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等证明了“他可以”。可是当他开始去面对真正的现实挑战的时候,父母长时间以来就像诅咒一样的“你不行”的那个声音变成了“我不行”。他曾在学校里拥有过的反抗力量,在他走向社会时突然消失的无影无踪。那个力量没有了,他开始内化了别人对他的某些说法,所以语言或者讲述是有能量的。这种讲述会慢慢具有一种开创性,它会创造出某一种生活境遇、某一种经历

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很多我们觉得能做或不能做的事情,不是取决于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话语去讲述。所谓我们有足够的话语,就是当我们可以名正言顺地去做某一件事时,我们才会去做。不是我们不会,而是我们觉得我们不可以去做,我们那么去做是不恰当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如何做到按照我们的本心,或者按照我们的能力,按照我们真正想做的去做事呢?

我们必须要对我们内心的话语进行审慎的斟酌和思考,不要轻易地相信某一个像紧箍咒一样的的想法。比如说,当我们去找一个工作,这个工作究竟适不适合我呢?比如说,我做了一些测评,觉得现在的这个工作好像并不适合我这一类人,可是你又很喜欢这个工作,你很有创造性,很有激情,做的也很好。这个时候你就要去思考那个测评是不是有问题,而不是去想一个特别不适合我的工作,我做得很好,是不是我有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当你的主观体验和很多外部的描述相矛盾的时候,你要很小心地去解构那些外部的说法

解构的过程并不是说想当然地说服自己,不加任何的思考,那是带有阿Q精神的自我安慰。你要很认真地去思考这个想法是从哪里来的。我有位来访者觉得自己之所以婚姻不幸,是因为自己的童年的创伤。我问他:你是从什么时候知道你的婚姻不幸是因为童年的创伤?他说:自从我学了心理学之后。我就觉得很尴尬,也就是说这个想法他原本是没有的,是学来的,可是他学会了之后,就觉得这是个真理。他觉得我以前是不知道,但我现在知道了,有什么问题吗?

从逻辑上来说,没有问题。可是我们要去想一下,这个讲述会让他的婚姻变成什么样子:他不再相信他的婚姻会幸福,因为他有一个改变不了的童年。他觉得有这样童年的人婚姻一定不会幸福,所以我婚姻不幸福是正常的,如果我婚姻幸福了,反而是有问题的。他不敢相信、不能接受自己的幸福。这就很麻烦了,他想改变,但他又坚信这样一个说辞的时候,他就改变不了了。

所以用叙事疗法来工作,我们就要去跟他一起探讨,相信或不相信这样一个说法,可能会把你的人生导向不同的方向,你更愿意通往哪个方向?这是我们开始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你的未来是要基于你对于某一种所谓话语的“信”。你坚信某一种话语,你就会变成某一个样子。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信”,我怎么能够左右?我们通常会认为真实的东西你才会信,你是不能因为我想信而信的。

这里我也想到一句话,有的人是因为看到才相信,有的人是因为相信才看到。因为看到才相信的人,他永远在跟随的状态,因为相信才看到的人,他处在开创的状态。也就是说,你作为你人生的承载者,你究竟是你人生的主人,还是你人生的奴隶?你自己要做一个选择。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勇气,你要敢于去相信真爱,敢于去相信幸福,你才可以开创出一种幸福。这时,生命故事已经不是一个纯然的、外在的一个故事主题,而是一个你自己开创的、你想要的一个人生的轨迹

-----

“问”出

一个故事来

-----

所以叙事疗法在我们的工作中就是通过评估某一种问题的讲法会把你的人生带到一个什么方向,然后让你来做一个选择。我们通常不会做这个选择,我们大多数人在讲述我们的生命故事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我们只能那么讲。

这其实是我要讲的另外一个误区,就是我们觉得我的人生就是这样的

比如,我曾经有一个来访者,他说:我有抑郁症,不是我觉得我有抑郁症,而是我有抑郁症。我当时觉得非常惊讶,他觉得“我有抑郁症”是一个事实。他完全不管他的抑郁症是自己诊断出来的,他在网上百度了一下抑郁症的症状,然后跟自己比较了一下,觉得挺像的,所以“我有抑郁症”。从此以后谁都不能说他不是抑郁症,谁说他不是抑郁症他就会跟别人急,所以我很小心地跟他交流。我问他,你相信你有抑郁症,你觉得你这个相信会把你的人生带到一个什么样的方向上去呢?他说,那我肯定就会怎样怎样……然后我就问他,那是不是你想要的?他说,我不想要。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我想要什么什么……

这个时候大家会担心:你问他这个问题,他说他就是因为不想要,他才来找你的呀。可能你没有关注到我问的最后一个问题是:那么为什么你不想要?他在解释自己为什么不想要的时候,就把自己想要的说出来了。当他说出来他想要的是什么的时候,他的人生就有了另外一个方向

所以叙事疗法在这个过程中做的就是外化的工作,把他从那种必然性转向一种可能性。当他评估了“抑郁症”可能会把他带到他不想要的那个方向时,他就有机会去讲他想要的那个方向,于是他就有了开创那个方向的可能。

比如说,很多人说自己一无是处,所以特别伤心。如果我们也相信他是一无是处的,我们会和他一样无力。如果用叙事疗法的思路,我们要去思考:为什么他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时会伤心呢?这表示他不希望自己是一无是处的。那么他希望什么?这时,他其实在用他一无是处所带来的伤心在告诉你,他是一个不甘于平凡的人,他是有追求的。那么你只需要把他的追求问出来,他就有了动力。

所以,怎样叫会讲述自己的故事,就是你要用讲故事这个方式去讲出你想要的。如果我们身边有人他不会讲怎么办,那你要会问。问着问着,就会把它问出来。所以叙事疗法它不是单纯地去讲一个故事,或听一个故事,我们还要通过“问”去创造一个故事出来

-----

“善述人之事”

-----

叙事疗法中的讲故事不光涉及到讲自己的人生故事,还涉及到讲别人的故事。

比如说,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关于“孝”的定义。我们都说孝就是顺,其实不是这样的。曾子曾经讲过一句话是:何言哉?说孝就是顺,以孝为顺。他说这是什么话,根本就不对,它应该是怎么样?叫“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什么叫孝?就是要善于去继承别人的intention(意图),也就是他的志向;善于去讲述别人的故事,叫“善述人之事”。

为什么“善述人之事”很重要?因为你和你的后代讲述祖先的故事,给后代创造一个“祖先了不起”这样一个主题,然后后代才会因家族而产生自豪感、归属感、价值感,家风才能够传承下去。所以你必须要学会如何把祖先的事迹、他的宏大话语,即,符合某一个大的故事主题的东西,给讲述出来。

当然我要讲的关键不是这个,关键是你去讲述一个有关别人的故事的时候,你如何通过他讲的一件事情把他的善,也就是,好的用心,讲出来,那你就会创造一个好人出来。比如,我们讲述一个同事,他做的某件事,如果你看到他的良苦用心,尽管他可能做得不怎么成功,那么他也会非常感恩你。因为他觉得你懂他。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我们觉得自己被懂的时候的体验是什么?就是别人能够讲述出我们某一件事情背后良善的用心。

我们在跟别人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或者讲述别人的故事的时候,如果注意规避刚才我们讲的那些误区,然后又学会怎样去把事情背后的良苦用心讲述出来,那么我们的讲述就开始具有创造力,而不再是单纯的事实的描摹

其实,讲述,在人类思想史上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甚至有人开玩笑,历史就是“his history”,也就是“他的故事”。我们在讲述历史的时候,其实背后就会有这么一个用心。你要用什么样的心去讲述历史,是非常关键的。

当我们掌握了这些技巧的时候,它不但对我们个体的人生有开创性的意义,对整个人类思想史也可能具备一种贡献。有一本有名的书叫《人类简史》,这本书特别受欢迎,为什么?它讲述的那些事实我们可能都知道,但是它的讲法脑洞大开,让我们开启了对于人类未来的一种新联想,所以这个讲述的过程就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个讲述的创造性。

-----

叙事疗法的

核心方案:外化

-----

总结一下,刚才我们讲到,在讲述自己人生故事的时候,有可能遇到的四个误区:

- 第一,我们会因为此刻的情绪而去重构或者重组我们过往的记忆;

- 第二,我们会以偏概全地裁减我们的人生经历,选一段来作为我们人生的全部;

- 第三,我们很容易把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或标签,内化为我们的人生主题。我们在讲述自己人生的时候,貌似是我们在讲我们自己的故事,其实我们是在复制别人讲述我们故事的那种主题;

- 第四,我们很容易陷入那种宏大故事的陷阱,把自己的个体故事消弭淹没在一个宏大的主题中,看不到自己的价值。

面对以上这些误区,叙事疗法提供的最核心的解决方案就是:外化。所谓外化,就是把事件和人分开,让人有机会站在事外,去判断这件事对于这个人未来的可能性或者方向的影响。换句话说,我们不因我们的经历而限定我们的可能,不因过往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一件事而限定我们未来的可能性。当我们保持着距离,去陌生化我们遇到的任何事情时,我们就可以运用自身主体性,用我们的价值判断能力,去选择我们未来的方向。

外化方法有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命名,“命名”就是把问题对象化。我们有这样一些误区,我们怎么能够跳出这个误区来看待它,这就是命名。

我们遇到了一个困扰,这些困扰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包括工作、生活、人际关系、心情、身体感受等等,这是第二步——问影响

第三步,是要评估这些影响,这些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是不是你想要的?第三步非常关键,它让我们可以站在问题外围看待这个问题故事将会把我们导向何处。这个时候可以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或者我们的价值评判。有很多人不加以思考,就会陷入讲述的误区里。

通过第三步的评估,我们就有机会做一个决定:接下来,我们是想被那个问题故事左右,还是要活出一个自己想要的人生?这就涉及到第四步,哪些影响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这时就需要解释。为什么好或不好,如果你解释哪个影响是不好的,你就把什么是好的,你想要什么给呈现出来了。比如上面我们提到,如果一个人说自己一无是处,特别没成就感,那这表示,他很想要成就感。那么我们就来探讨怎么样做,才能让他有成就感,于是他的人生故事就开始导向“有成就感”这个话题了。

这就是外化技术的四个步骤。另外,叙事疗法还有改写技术、鉴证技术、回溯技术,等等。这些都服务于外化的过程,比如改写技术就是:我们现在有了方向,那我们怎么积累这样的故事,改写的过程就是增加这类的例子,让我们强化这个新的方向。

好的,听到这儿,您可能会对“如何更好地讲述人生的故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涉及的内容和图片,可以在我们的文稿中查看。下一节,我们来聊一聊:故事与真实的关系。谢谢。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文章作者

李明

发表文章12篇 获得45个推荐 粉丝285人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副教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学会幸福

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8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