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丝路起点,我们的长安

作者:朱步冲

2017-03-27·阅读时长26分钟

108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3168个字,产生1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存留至今的唐代长安地标性建筑小雁塔

  从草堂寺到小雁塔:佛教汉化的历程

正如玄奘之于大雁塔,同为存留至今的唐代长安地标性建筑小雁塔,是和唐代高僧义净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10月正是旅游旺季,然而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与导游中,这位法显、玄奘之后最为著名的中国西行求法高僧的名字往往只是被一带而过,多数人只知道这座现存13层、43.3米高的青砖佛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起初是为了存放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游客们的兴趣更多是登塔远眺,或者亲手敲响寺院内那口复制铁钟,体味一下“雁塔晨钟”的神韵。

佛教何时初入中原?是从海路最先抵达?还是陆路最先抵达?至今学界亦有所分歧。《魏书·释老志》记载:“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又说汉武帝时,霍去病讨匈奴,所获休屠王祭天之“金人”,即释迦牟尼佛像,这些说法被今日历史研究界看作后世佛教徒为使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尽量提早而作的穿凿附会,最早可信的一条早期史料出自《魏略·西戎传》,称: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图经。

文章作者

朱步冲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1人

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现互联网媒体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从长安到罗马:融合之路

民族、宗教、科学与艺术

242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