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江涛
2019-10-23·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521个字,产生1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著名汉学家、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法新社供图)
在难产的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六天后,据瑞典媒体报道,95岁的著名汉学家、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于当地时间10月17日去世。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马悦然这个来自瑞典的老头,以瑞典学院有资格对诺贝尔文学奖投票的18位终身院士中唯一一位精通汉语的学者身份,为国人所熟悉。在当代作家的圈子中,马悦然则以一位中国文学热心、真性情的推荐者为人们所纪念。
消息传来,诗人芒克发了一条朋友圈:“1996年马悦然老先生和太太在瑞典款待我们,参观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大厅,还让我坐在评委会主席的座位上决定让谁获奖。如今老先生走了。”由于平时与马悦然交往不多,芒克并不愿就此谈论更多,但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电话接通的时候,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任教多年的作家万之,刚刚参加完在哥德堡举办的一个诗歌节,正在等候回斯德哥尔摩的火车,回去后才知道瑞典学院那边纪念活动的具体情况。万之告诉我,因为去年诺贝尔文学奖爆出的丑闻,瑞典学院在是否起诉女院士弗罗斯滕松一事上发生内部分歧。在一次内部会议上,由于马悦然在内的多数院士同意不起诉,结果埃斯普马克、恩格道尔、恩哥伦三位院士愤而退出诺奖投票,当年的诺奖因此延迟到今年颁发。由于万之站在埃斯普马克一方,这使他与私交甚好的马悦然之间有了隔阂。谈及这件事,万之有些感慨:“马悦然这个人,很有点中国人那种,很讲情面。”
然而,留在万之心目中的,仍是三年前中秋节晚上最后一晤的美好记忆:“我们在斯德哥尔摩一个很漂亮的雕塑公园,松树林中,月光之下,喝酒赏月。他那会儿已经92岁,还能喝半瓶我带去的五粮液。”
对于多数像我一样并没有见过这位老人的人来说,了解他的更好办法,或许只有读他所留下的文字。在2004年出版的文集《另一种乡愁》中,将近90岁的马悦然追忆过往的学术人生,所写自己青年时期在四川调查方言期间住在一间庙宇中的情景,今天读来,依然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怅惘之感:“我永远会记得小和尚们每天晚上用清脆的声音高高兴兴地唱晚上仪式的头一首很忧郁的经文:‘是日已过,命亦随灭。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目。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17个推荐 粉丝67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