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智驾”集体改名:真正的自动驾驶走到哪一步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5-09·阅读时长29分钟

65人看过
对于驾驶员来说,即便智驾系统被宣传得再先进,没有达到L3之前,目前也应该像L2级别那样约束自己的驾驶行为,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近日,小米、华为、理想、蔚来等头部车企陆续将“智能驾驶”相关功能更名为“辅助驾驶”,引起热议。
在此之前,车企们的营销策略对于年轻用户的风险尤其大一方面,年轻人群体的消费能力低,又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低价又具有智驾功能的车,对他们很有吸引力;但另一方面,作为他们人生中的第一辆车,他们的驾驶经验又往往不足。对于驾驶员来说,即便智驾系统被宣传得再先进,没有达到L3之前,目前也应该像L2级别那样约束自己的驾驶行为,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今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智驾平权”时代。一些车企宣称,5万元级的汽车也能获得高速NOA(辅助导航驾驶)的功能。与此同时,小米SU7等事故令公众对L2+级别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充满担忧。当前的智驾系统能否准确识别障碍物?遇到障碍物后,驾驶员能否安全接管车辆?智驾系统的能力又如何评判、监管?
本刊就此专访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智能网联中心技术总监孙辉和ICMA智联出行研究院执行院长续俊旗。孙辉曾研发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系统相关的多项技术;续俊旗曾主导编写2025年4月1日正式生效的《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他们向本刊讲述当前L2+能力的局限、监管的空白,以及从立法上对它加以约束的尝试。



记者|刘畅

难以安全接管的L2+

三联生活周刊:众所周知,汽车驾驶的自动化等级分为L0至L5六个等级。其中L3是一个分界线。在L3之前,都是由人类驾驶员主导,系统辅助,而从L3开始,就是自动驾驶系统控制车辆。L3级是有条件的自动驾驶,L4级为高度自动驾驶,L5级为完全自动驾驶。在这种划分下,目前市面上各个车企推出的L2+属于一个什么水平?

孙辉:L2属于辅助驾驶,L2+也是如此,都要求驾驶系统具备自适应巡航和车道保持的功能,驾驶员可以“脱手”“脱脚”,但不可“脱眼”。L3作为有条件的自动驾驶,让驾驶员接管前,驾驶员可以“脱眼”。而车企以L2+智能辅助驾驶的名义,将一些可以达到L3的自动驾驶能力技术,下放到L2的层次。比如自主换道功能,这是L3相比L2的一个显著区别,这一进步就涉及非常复杂的运算。除此之外,像L4的高度自动驾驶需要具备从起点到终点中间所有路径规划、决策、控制都自主完成的功能,如今一些智驾系统,将智能驾驶、自动寻找车位、自动泊车等功能结合在一起,也能实现从车位到车位由驾驶系统自主完成的功能。

与此同时,由于L3遇到无法处理的情况需要让人接管,所以目前从L2+到L3的跨越,并没有明确的技术边界。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下文简称“‘试点’文件”)后,目前有九家车企在进行准入的测试。所以,本质上来说,L2与L3是一个权限的问题。如果出现事故,事故的责任由车企或智驾系统承担,车企在当下无法接受,那么再高的水平也不会是L3。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智能网联中心技术总监孙辉 (蒋文龙 摄)

三联生活周刊:那么,目前L2+的智驾水平,能够达到智驾系统遇到问题时,将驾驶权安全地交给驾驶员吗?我们知道,智能驾驶可以被分为感知、决策和执行三部分。对应到安全地交给人接管,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孙辉:为了保证安全,就需要驾驶系统在行驶过程中感知到风险,然后根据风险做出决策。那么首先就是感知的能力,驾驶系统不仅要能清晰地感知到障碍物,而且要能提前感知,给驾驶员留下充足反应时间接管。研究发现,人开车时遇到风险,相对从容的反应时间大概需要三到四秒。L3曾有一个笼统的标准,考虑到在驾驶员分心的情况下,要求自动驾驶系统感知风险后,提前10秒将驾驶权交由驾驶员接管。

但以目前的技术水平,达不到这个要求。因为系统提前10秒感知到危险,意味着以120公里/小时在高速路上行驶的汽车,要提前检测到至少300米外的危险。可是,虽然一些智驾车辆已经配备了能够远距离识别物体的激光雷达,目前最好的激光雷达标称能够识别200米远,但实际也就在150米左右。而且,目前很多智驾车型没有配备激光雷达,只用纯视觉的技术方案,也就是通过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直接“看”,那样的识别距离就更近。整体而言,目前国内智驾系统的TTC(车辆与前方障碍物发生碰撞所需的时间)远达不到10秒,好一些的能达到3秒,差一些的只有一两秒。在这种水平下,人很难安全接管。

与此同时,对于智驾系统能否准确感知障碍物,目前也存在问题。尤其对于纯视觉的技术路线,纯视觉的传感器除了感知深度有局限,对反光、逆光的环境适应性也比较弱,在夜晚、雨雾的场景性能衰减也很明显。

更为重要的是,识别、规避边缘场景,也就是智驾系统在行驶过程中,认出深度学习的训练时没有接触过的场景,始终是业界的难题。无法避免“黑天鹅”事件,是当前人们对智驾系统存有怀疑的一大原因。相比激光雷达能从物理上直接识别出物体,能够较少依赖算力,纯视觉更依靠算法,更有可能漏检。目前可以发现,在路况看起来更简单的高速NOA中,纯视觉对施工、事故等突发场景应对不佳,识别异形车的效果也不理想,紧急避险时的策略也较保守,倾向于刹车,易导致被追尾。

2021年10月14日,上海博世集团在进行针对两轮电动车的自动紧急制动演示(阮锦程 摄 / 视觉中国 供图)

而且接管这个动作本身也有不小难度。当驾驶员进入智能辅助驾驶模式时,系统对于周边环境是否可以进入,还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判断。但在系统退出,交给人接管时,系统的判断往往没有那么清晰。试想如果需要人接管时,人没有接管,车开到沟里去了,反倒可能更加危险。当下智驾系统对场景的理解,往往还没有办法达到让接管很平顺的程度。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对于接管时速度的把控上,在高速上,很难硬性规定接管时的速度要降到多少,因为一旦后面有跟车,可能造成追尾,因而也需要具体判断。

所以目前L2+难以保证驾驶员能够安全接管,业内对于智驾系统在何时、在何种条件下需要驾驶员接管,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三联生活周刊:智驾系统是否能够确认自身的技术水平面对哪些场景是安全的,哪些是有风险的?

孙辉:对于边缘场景,因为是“黑天鹅”,所以实际上是无法预知的。面对这种局面,以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为代表的技术路线,希望将端到端大模型部署到车上,智驾系统一端感知,经过自己系统处理后直接输出结果。因为端到端大模型具有举一反三的泛化能力,能够自己“认出”“黑天鹅”。

但一方面这种方式需要海量的数据做支撑,特斯拉FSD的V12版本已经覆盖了30亿公里的行驶里程数据,这些数据从采集到标注的成本要七八十亿元。国内的车企若想训练出同等水平的大模型,就面临同样巨大的成本。据我所知,以往研发自动驾驶的企业,每年大约会投入数千万元做数据标注,而对于目前生产乘用车的企业,投入的成本要高五到十倍。而像华为在算力建设上,要投入上百亿元,它们的模型要做到五天一迭代,两三周一次OTA(空中下载技术,也就是远程升级)

另一方面,由于是依靠数据,总有遇到突发情况的可能。像同样是FSD,美国的FSD就比中国引进的FSD效果好很多。而除了增加传感器数量,使用“激光雷达+纯视觉”的办法,国内企业需要不断投喂数据,或是做分解模型,生成场景再让系统学习,但同样杜绝不了边缘场景的可能性。

2021款特斯拉 Model Y配备 FSD 系统。FSD的V12版本已经覆盖了30亿公里的行驶数据,国内车企想要训练出同水平的大模型,需要付出巨大成本

除此之外,现在我们能够知道的是,想要达到比较顺滑的自动驾驶状态,在自动驾驶系统里使用端到端大模型,需要3000TOPS(也就是要求芯片每秒执行3000万亿次计算)的算力。目前比较好的算力在500〜1000TOPS,根据摩尔定律推测,达到3000TOPS的水平,还需要两到三年。

对于验证不同软硬件水平面对哪些场景是安全的,属于预期功能安全的范畴,目前国内有关部门正在做测试,但没有任何一个车企的产品获得过预期功能安全证书。而无论面对哪些场景,预计未来L3的标准形成后,配备激光雷达作为安全冗余,大概率会是车企的普遍选择,因为从车企担责的角度考虑,激光雷达的成本远低于算法会带来的风险。

2024年1月11日,一辆自动驾驶网约车行驶在武汉街头,目前武汉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运营服务区(柯皓 摄 / 视觉中国 供图)

三联生活周刊:在当前没有完美接管办法的情况下,智驾系统应如何尽量保证安全?

孙辉:实际上,从技术层面来说,DMS(驾驶员监测系统)就可以很好地实时监测驾驶员的微表情信息,一旦驾驶员分神或疲劳,就提示驾驶员保持注意力,保证智驾系统只是辅助的功能。但是,由于驾驶员会介意车内隐私,甚至一些车型的DMS摄像头在出厂时就有一个挡板,法规中也没有强制要求乘用车的智驾系统安装DMS的监控摄像头,所以DMS的作用很有限。

我认为,通过监控驾驶员来规范驾驶行为本身就很难,在具备相当自动驾驶能力的情况下,更应该采用高阶自动驾驶系统会采取的最小风险策略。就是当系统感知到驾驶员不在安全状态,或是外部环境超出设计运行条件,或是非常严重的自动驾驶系统、车辆故障,或是紧急碰撞风险时,系统能够迅速应急处理,采取降级运行模式,如将车辆安全地引导至路边停车,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较低的速度行驶到安全位置。

名不副实的功能推广

三联生活周刊:听起来,最小风险策略的方式对于车企和驾驶员都有利,为什么在目前的L2+中没有实现?

孙辉:因为能够实现最小风险策略也需要硬件做支持,比如当下如果智驾系统没有配备激光雷达,无法对物体有准确的判断,有这个策略也无济于事。目前智驾系统发现风险后,很难保证安全地将车辆交与驾驶员接管,驾驶员很可能是在速度很快、距离障碍物很近的情况下接管。甚至智驾系统可能无法发现风险。而目前一颗激光雷达的价格在2000到3000元人民币之间,达到500TOPS的芯片价格在500到1000美元之间。一些低端车型显然无法承受,目前也已经出现过一些低端车型无法识别障碍物的情况。而对于车企而言,往往在同一款车的不同配置中配备不同的传感器和芯片,如果高端车型具备最小风险策略的能力,低端车型却不具备,那么低端车型可能就卖不出去,所以车企对此的宣传几乎没有。

三联生活周刊:类似的情况是不是个例?在技术的能力边界并不清晰的情况下,车企对智驾技术的推广有什么特点?

孙辉:在我的印象里,智驾的卖点每隔几年就会更新一次。随着智驾系统的发展,智驾作为卖点,往往被车企夸大了能力。五六年前,车企推出智驾系统时,会宣传高速上的自主变道功能,而如今整体而言,自主变道做得也不是很好。两三年前,城市NOA开始出现。如今的技术路线也已经日渐明确,基本就是城市NOA和AVP(自主代客泊车系统)这两个功能在不断迭代。于是,车企这两年在发布新车时,会宣称智驾开城,也就是NOA技术能够应用到多少个城市。开城速度快慢、数量多寡,成为NOA技术成熟与否、市场覆盖面大小的评判标准。不过,车企往往采用的是“先硬后软”的策略,先进行所谓“全国都能开”的宣传,之后期望通过OTA的形式再后续升级。可是,现在能够达到NOA的城市也没有几个。现在车企又宣称自己的车都配备了端到端大模型。而就像之前所说,实际上目前还达不到。

2022年9月18日,北京,2022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参观者在无人智能驾驶系统技术示范区观看(视觉中国供图)

三联生活周刊:今年被称为“智驾平权”元年,高速NOA的技术甚至被下放到5万元一档的车型上。而这样的车型只会采用纯视觉的路线。纯视觉的路线目前成了车企降低成本、推广智驾的一个手段?

孙辉:是的。一些声称具有智驾功能的低配车型,它们的价格在5万到10万元人民币之间,使用的芯片往往低于100美元,算力只有数十TOPS。为了减少算力的负担,它们会在运算时加载高精地图,但它们对临时的维修路段等边缘场景的感知能力可想而知。

这些营销策略对于年轻用户的风险可能更大。一方面,年轻人群体的消费能力低,又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低价又具有智驾功能的车,对他们很有吸引力;但另一方面,作为他们人生中的第一辆车,他们的驾驶经验又往往不足。

所以需要始终明确的是,L2+仍是L2,在这个级别下,一旦出现事故,仍然是驾驶员的责任。而L2的核心目的,一个是让驾驶员少疲劳,一个是在极端情况下,通过一些操作使车辆实现避险。当下的宣传容易造成误导,反倒削弱了L2原本的功能。即便智驾系统被宣传得再先进,对于驾驶员来说,没有达到L3之前,目前也应该像L2级别那样约束自己的驾驶行为,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向L3迈进的开始

三联生活周刊:《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下文简称“《条例》”)起草工作始于2023年初,其间几易其稿,终于2024年12月31日正式通过,并于今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条例》作为自动驾驶汽车立法的地方性法规,将“自动驾驶汽车”的适用范围设定在L3及以上级别的能力。目前L3的自动驾驶汽车尚未上市,推出针对L3及以上级别能力的地方性法规,它的背景是什么?

续俊旗:《条例》推出的背景有很多。首先,当前L3及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尤其是在功能型无人车的实际应用场景已经非常普及,比如无人快递车、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之类的场景,在感知、决策、执行等方面已经比较可靠,尤其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标准化道路场景中表现稳定,具备落地推广的技术条件。而且,多家主机厂已将自动驾驶功能集成进量产车型,市场选择更丰富,软件更新、数据管理和售后服务等功能已逐步健全。

但与此同时,基于自动驾驶技术现有的发展水平,我国目前只有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少数城市在无人化、商业化运营方面有探索,还需要政策、法律的保障。比如,北京允许自动驾驶汽车企业收取“研究试验费”,但因为是试点,它的资质要求、运营范围以及监管方式还无法大规模商业化运用。因此,希望通过本次立法,在自动驾驶汽车“出生证、身份证、工作证”方面进行管理创新,为未来自动驾驶汽车无人化、商业化推广提供制度保障。

而在L3的层面,若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因为L3是有条件的自动驾驶,要求自动驾驶系统在特定环境下能够完全接管驾驶,驾驶员无须持续监控,但在紧急情况下仍须及时介入,所以L3的商业化涉及道路交通安全、责任认定、数据安全等多个复杂问题,必须在政策框架下形成明确的准入标准和管理规则。然而,当前我国对L3的监管体系上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地方可以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开展先行先试,为高阶自动驾驶汽车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地方实践经验。

因而,《条例》从自动驾驶汽车的技术创新、测试、运营及推广,乃至北京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车企、运营主体的职责,做了方方面面的规定,为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活动管理提供清晰、透明、可预期的制度规范,同时给后续探索实践预留空间。

三联生活周刊:在社会上尚未有L3的车批量上市,同时大量出现L2+的汽车,而L2+并没有得到明确界定的情况下,《条例》的推出对于当下L2+的乱象,是否会有影响?

续俊旗:L2+的混乱,相当程度上在于L3认定的模糊。当L3的标准明确后,理论上L2和L3之间就不会存在模糊地带。比如《条例》中规定,车企要告知驾驶员自动驾驶的级别和能力。在当前L2+的情况下,车企也会有使用说明书,甚至一些车企要求用户接受培训之后,才能解锁一些功能。但这些措施没有强制性和业内的统一规范,如果发生事故,对于车企告知用户的举证之类的规范也还没有很明确。通过L3的认定,这些方面都会形成一个专门的规则。

而且,L3的标准确定下来后,就像当下不同档次的车型,都会宣称有高速NOA等能力,但能力显然会有差异一样,车企在满足统一设定的L3的最低标准后,可以再附加功能。

而相比于对传统汽车的检验、认定,自动驾驶功能会额外涉及自动驾驶系统的行车安全,网络、数据安全,自动驾驶系统运行时能否符合交通法规等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测试检验。所以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监管,相比传统的准入登记、使用管理、事故处理和责任划分,就多出一个对自动驾驶能力的测试环节。

《分手的决心》剧照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针对L2+、L3的能力,是如何安排道路测试,进行验证和监管的?

续俊旗:由于L2+仍然属于L2的辅助驾驶层面,所以对于L2+的测试没有硬性要求。针对L3,2023年11月起,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试点”文件,另附《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实施指南(试行)》(下文简称“《实施指南》”),开始通过试点的方式,探索自动驾驶汽车准入、监管的标准。当前,有比亚迪、蔚来、长安等九家车企已完成试点申报阶段的遴选,但还要经历产品准入试点、上路通行试点等体系化的测试、评估环节,才可能获得准入和上路通行资格。

具体的场景监测要求,在《实施指南》中写明,要求场景的测试要包括模拟仿真测试、封闭场地测试和实际道路测试,其中模拟仿真测试场景规定,“至少包括充分、合理的标称场景、危险场景和边缘场景”。实际道路测试中也规定,“应根据自动驾驶系统所声明设计运行范围对应的道路类型,开展实际道路连续场景测试”。不过,具体的测试场景、通过场景测试能够对应的技术水平、软硬件要求,在《实施指南》里并没有细致的规定。

在具体测试环节,测试的车企需要先提出一些技术规范,并按照规范在测试机构进行测试,之后把测试结果交给相关的主管部门做评估,专家做论证。面向全行业、整体、统一的测试标准,仍在搭建之中。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车企在市场上宣扬智驾系统的出众,但在实际测试中却相对保守。比如道路测试时,往往选择高速道路上低速跟车这种单一的场景,而不会选择复杂的城市路况。

三联生活周刊:《条例》中,在自动驾驶汽车的上路通行管理里,有“个人乘用车出行”这一应用场景。相比《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这是新增的一项。这是否意味着L3的时代将很快到来?

续俊旗:《条例》为L3的商用化留下了口子。但北京未来如何推动落地,还需要结合北京的实际情况探索切实可行的模式。从地方层面来看,目前北京、深圳等地在推进L3自动驾驶方面采取不同模式:深圳拥有地方立法权,依托《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通过制定地方标准、建立地方准入目录等机制开展地方L3自动驾驶车辆的商业化落地。然而,地方准入与国家标准之间的衔接尚不明确。例如,车企在深圳通过L3地方准入,但北京及其他省市尚无相应的承认机制,该类车辆在其他城市是否具备合法上路资格,现行法规尚未做出明确规定。此外,北京允许部分L3车辆在特定路段测试,但这一模式并不构成“准入”,最终仍需回归中央层面审批。若多个地区也借鉴深圳模式,都制定自己的L3准入规则,同一款车型在多个地区分别申请准入,重复申报、重复试验将显著增加车企合规成本,也会增加不同地区之间的政策摩擦。

《我和我的祖国》剧照

目前地方试点的反馈机制较为零散,试点过程中涉及的安全性验证、交通管理、执法方式等问题,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经验共享模式,L3级自动驾驶的落地仍面临较多现实挑战,特别是在执法程序、责任认定及法律归属等方面,亟须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及技术规范。目前,基层执法部门普遍缺乏足够的技术能力来判定事故责任,导致在事故认定和处理程序上存在诸多困难,这也将会限制L3的商用化进程。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5年19期)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审核:小风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976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