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晓
2018-02-06·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563个字,产生1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挂毯《天文学家》。表现的是清朝康熙皇帝和耶稣会教士一起观看天文仪器
天文学的中西差异
1696年,法国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李明在著作《中国近事报道》中,记录了一段中国宫廷中“夜观天象”的场景:“五位数学家每个晚上都守在一座塔楼上,观察经过头顶的一切。他们中一人注视天顶,其余四人分别守望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这样,世界上四个角落所发生的事,都逃不过他们的辛勤观测。”李明所描述的“五位数学家”,更准确的身份是观测天象的宫廷学者。早在公元前,中国宫廷中就有这样一批人,以如此原始但虔诚的方式在观察着天空。
天文学在中国的科技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在李约瑟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第一个介绍的自然科学就是天文学。简单地说,天文学是一种研究大气层以上世界的科学。在西方,研究这种科学的人被认为是隐士、哲人和热爱真理的人,他们和本地的祭司一般没有固定的关系。但对古代中国来说,这门自然科学却与政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的天文学是从敬天的“宗教”中自然产生的,从把宇宙看作是一个统一体,甚至是一个“伦理上的统一体”的观点产生的,世俗的最高权力都在与天象建立的联系中得以合法化。因此,在古代中国,天文学带有罕见的“官制”特点。在靠天吃饭的农业时代,历法只能由皇帝颁布。宫廷中专设监测天象的官员,他们和天子有着密切的联系,被供养在宫廷之内,负责推算出农业耕作上一些重要的时间点,并依照帝国的需要预测和解释一些奇特的天文现象。
发表文章26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782人
社会调查、徒步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