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分久难合:从司马氏崛起到短暂的统一

作者:刘怡

2022-04-26·阅读时长22分钟

1630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1412个字,产生4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汉魏邺城遗址中残存的金凤台地基一角,画面中心的门楼是清代顺治年间修建的文昌阁

历史依据其冷酷的内在法则便宜行事,大众则更偏爱跌宕起伏的英雄史诗。从黄巾蜂起到夷陵之战爆发,短短37年间,形形色色的风云人物几乎以马不停蹄的方式接踵出现在中原大地上,演绎着一幕幕忠诚与背叛、理想和欲望、生存或毁灭的复杂戏码。其中的某些桥段,例如涿郡桃园中生死与共的传说,又或者赤壁极富戏剧性的攻守逆转,是如此打动人心,以至于后世的人们有时会在不经意间遗忘了一项重要事实:到公元222年夷陵之战落下帷幕为止,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鼎立”局面才真正宣告定型。而距离这个分裂之世重新归于统一,还要经历漫长的58年,几乎两倍于此前的风云年代,却缺乏那种令人动容的史诗感。

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足以代表三国时代前期浪漫主义气息的杰出人物,到夷陵之战前后已经陆续开始退场。华北统一的缔造者曹操病逝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初春,其位于邺郡西郊的陵寝“高陵”直到2005年才被考古学家发现。同样在这一年去世的还有独眼将军夏侯惇以及声望卓著的谋臣程昱(另有史料记载程昱病逝于223年)。220年12月,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正式建立魏国,并将国都迁回洛阳。随后的三年间,张辽、曹仁、贾诩这几位早在董卓之乱时代便已经崭露头角的名臣也陆续宣告亡故。在樊城之战中因击败关羽而立下殊勋的宿将徐晃病逝于227年,灵柩被迁回许都安葬。2022年初春,当我驱车经过许昌市近郊张潘镇的一片稻田时,依然能见到这位“有周亚夫之风”的名将的墓墩,一群山羊正在其间优哉游哉地啃食草茎。

“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汉)高祖之风”,但半生颠沛流离的蜀主刘备,在夷陵之战失利的第二年(223年)病亡于永安县行宫,即今日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在生命的最后三年里,除去与他情同手足的关羽、张飞先后亡故于军旅外,刘氏阵营的重要军政干将黄忠、法正、马良、马超亦相继老成凋谢。著名学者金文京敏锐地指出:作为三国中人才资源最为匮乏的一股势力,刘备本人的离世以及黄忠、马良等荆州客卿集团成员的凋零,势必导致规模日益缩减但依旧身居高位的华北和荆襄客卿(大部分系追随刘备自河朔和荆州西迁)与益州本地士人矛盾的激化。“蜀被这些大臣内部的钩心斗角搞得什么事情都不能顺利进行”,国力的颓势已现。

文章作者

刘怡

发表文章19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498人

身与名俱灭、江河万古流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