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赛
2024-02-01·阅读时长11分钟
首先,跟大家简单汇报一下《少年新知》过去一年的状态。我们从2023年起正式按照月刊的节奏运转,去年我们一共做了12期杂志,我们的订户应该都已经看到它们最后的样子了:《嗨!2023》《如何逛博物馆?》《春天来了,我们聊聊爱情》《去野外》《我怎么了》《夏日里的味觉探险》《如何从零开始组建一个乐队?》《看,建筑可以这么美!》《物理:不简单的世界》《秋日惊奇》《漫画有什么了不起?》《猫教给我们什么?》。如果大家仔细看其中的节奏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和一年的节律,虽然能看到的节律线索并不那么明显,但却是设计在其中的。
下面我想跟大家谈一谈我们比较大的一个变化。过去我们一直在谈希望这本杂志能为少年提供什么,我们在刚创刊的时候提出的Slogan是思维启蒙、情感教育、意义追寻,这是我们当时认为对青少年很重要的三个方向。
但是在做《少年新知》的这四年时间里,我们逐渐有了一个比较大的转变,就是从我们想要给青少年提供什么,慢慢转向青少年究竟需要什么,他们喜欢什么。如果问它们之间区别,我可以用一个比较搞笑的说法来形容,就是现在的杂志不那么“费妈”了。
以前的杂志可能深受众多父母的喜欢,他们一个劲儿地想要灌输给孩子“这本杂志很好,你要看”。但是现在,可能更多的青少年会愿意自己拿起这本杂志,认为“我觉得这本杂志很有意思,我希望我的父母能为我订阅这本杂志”,这其中有一个读者中心的转化。
我们在2023年年底刚做完一个问卷调查,希望了解青少年最希望从这本杂志中获取什么样的内容。当时我们罗列了一些选项,比如你想要这本杂志更好玩,你希望它能开阔你的眼界,还是你希望它更有用,你希望它能给你一些成长的共鸣,还是你渴求新鲜感,你希望它能给你一些启发和激励,还是希望它能解答你关于人生的困惑……
当问卷结果统计好之后,我们发现前三位的需求分别是“开眼界”“好玩”和“与我的生活相关”。所以,我们就把读者的需求定位为这三点。这就和我们以前的想法有了很大的差异。我们之前一直认为,这本杂志是不是应该往“有用的方向”稍微再前进一点,因为我们的发行销售渠道希望我们给出一个更有说服力购买理由,而且对父母来说,“有用”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但到底什么是“有用”,我们思考了很长时间,内部也一直在讨论什么东西对孩子是有用的,什么东西对父母是有用的。如果此刻在收听节目的听众有你们的看法,我很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什么样的内容对你是有用的。
我们如果去看关于“什么样的杂志有用”的内容,你能读到的常规解读可能是这本杂志能不能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能不能考试加分……但我想我们大概率不会去用这些来说服父母,因为我觉得这不是真的,也不是我们真的能做到的事情。
我们更愿意专注的是一种更基础,也更不好直接量化的东西,比如说人格的养成、思辨能力、对生活的热情……但是就像我刚才说的,我们的销售渠道一直催促我们给出更有利的理由和辩护。这就让我想起十多年前,当时我还在《三联生活周刊》做记者,我们做过很长时间关于大学的专题。当时我去斯坦福大学采访,有一个意大利语系的教授,他跟我有同一个非常有共鸣的困惑。他说,“在这个时代,尤其在斯坦福这样的学校,人文教授经常要面临一种很特殊的压力,要为我所在的领域的研究进行辩护,比如说文学在这个时代的价值是什么?”
他的答案是什么呢?我在这里给大家引用一下。他的答案是这样的:“大部分大学只有一种知识的概念,也就是科学知识,关于物的知识,无论是关于物理、化学、社会,但是这个世界还有另外一种知识,是关于人的知识,关于自我的知识,这种知识丰富一个人的心智,锻炼一个人的想象力,如果这两种知识不能结合起来的话,我相信教育是盲目的。”
所以,我回头去看以前做的关于大学的采访和教育的讨论之后,我们针对现在读者的需求,重新修正了我们的Slogan,因为这涉及到我们做这本杂志最核心的一个基础和愿望。
我们现在有三句新的slogan:
“不要长成一个无趣的大人”
这个题目是我从一本书里看到的,那本书的标题是《不要成为无聊的大人》。如果我们把外部世界看成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一定会对人有所驯化,它会趋向于用一个标准的模子来塑造我们。因为这样更有用,也更好管理。但是作为一个人,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是独立的,是独特的,我的独特性是受尊重的,我是一个有趣的人,而不是一个标准化的工具,或者一颗随时可以被替代的螺丝钉。
我们在2022年时做过一个封面《我们只能这样长大吗?》,这可能是我们销量最好的一期杂志。我们真的只能按照外部世界规定好的这条路线前行吗?你可以想象一个生产车间,让一个孩子一路从一个正确的幼儿园,到正确的小学、正确的中学、正确的大学,再到正确的办公大楼里某一个正确的格子间里,做一个属于你的正确的职位。有没有可能我们不在流水线上,或者我们超出一点点,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一条属于我的自洽的路。
在我的理解里,“有趣”基本上可以等同于好奇心。我们作为父母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看着他们对世界发出各种各样的疑问和惊叹,我们都记得他们小时候“十万个为什么”的样子带给我们的快乐和烦恼,但是我们有没有留意,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不再问那么多问题的?是什么让他们不再好奇,不再提问。
我经常会引用一个美国海洋学家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的一段话:“倘若我对仙女有影响力,我会恳求她赐予世界上每个孩子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被摧毁,能够永远有效的对抗之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力量的源泉。”这段话对我的触动非常大,这么多年来,每当我有困惑的时候都会回想起这段话。
我还想再引用一位我很喜欢的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Amos Oz)的一段话,他说他把自己的写作分为两种,动机各不相同,当他愤怒的时候他会写散文,而当他好奇的时候他就会写小说。好奇在他看来不仅是一种认知的维度,同时也是一种道德的维度。也就是说,比起一个没有好奇心的人,一个有好奇心的人是一个更好的人。为什么?因为他能带入他者的视角,他能去理解他人的感受,所以一个有好奇心的父母会是更好的父母。
再回到我之前讲的那些问卷,孩子们希望从杂志里获得的东西:好玩、开眼界、新奇感、新鲜感……这些其实都是对好奇心的一种渴求。所以,保持对世间万物的好奇,不要变成一个无趣的大人,这可能是我们的第一个愿望,我们的第一个Slogan。你如果认真思考,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变成什么样的人你会觉得最痛心?我觉得他变成一个没有好奇心的人,可能是我非常痛心的事情,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生机勃勃地活着”
为什么要强调生机勃勃地活着?现在网络上一个很有名的比利时女咨询师,她叫埃丝特·佩瑞尔(Esther Perel)。她是一个很著名的婚姻咨询师,她的父母都是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幸存者,她在一次采访中说,一个人没死是一回事,但活着是另外一回事。很多经历了大屠杀的人,他们只是幸存下来没有死而已。但是她在谈到她父母的时候,她说她的父母不仅幸存下来了,而且好好的活着,活得光彩照人。
那些来到她咨询室的人,很多是在抱怨他们的性生活,而跟生死比起来,这些抱怨难道不是太琐碎、太无聊了吗?但是她会说,这些人想要的其实不是性,而是他们想要感到自己活着,生机勃勃地活着,有亲密的连接、有希望,对自身有好奇,相信人生有可能性,这才是生机勃勃地活着。所以,“生机勃勃的活着”指向的是对生活的热情。
而现在的青少年中,我们能在多少人身上发现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他们对于某一件事情强烈的、自发的热爱,那种执着的、不顾一切的追求,而不是父母和老师在后面挥着鞭子去驱赶他们、催促他们。我们能不能帮助这些孩子找到他们热爱的事情,找到生命中的激情,我们杂志里的这些内容能不能有这样启发性的力量,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我们的第二个心愿和Slogan。
“如果你对生活感到困惑,请珍惜你的困惑”
第三句Slogan是跟思考有关系的:如果你对生活感到困惑,请珍惜你的困惑。我希望我们的杂志能跟青少年的生活更加相关,去年我们在杂志内容上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就是更加以青少年为中心来组织我们的内容。
在很多期杂志中,青少年的口述都是很重头的文章,比如我们去年7月做的封面《如何从零开始组建一个乐队?》,当时采访了由几个初中生组成的青少年乐队,很业余,其实也不算很成功,因为我们的采访,他们后来又重新聚在一起。
后来在《少年新知》3周年的活动上,我们又请来了这个乐队,我们发现当时好多孩子是冲着他们来的,孩子们把他们当成生活中的一种激励,觉得他们可以做一件那么有趣的事情,他们可以因为共同对音乐的热爱和喜好,结下友谊,改变他们对生活的很多看法。那可能是我去年感受到读者提及最多的一篇文章,他们被那篇文章打动,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是被那个故事、那几个青少年在一起的状态所打动。
再比如《漫画有什么了不起?》中,我们也采访了好几位青少年,谈漫画对他们人生的影响;还有在2024年第1期《流行是怎样被制造出来的?》中,有7个青少年的故事,他们谈到对奥特曼、对原神、对盲盒、对贴贴纸……这些东西的热爱,他们也谈到对圈子、对于不得不融入一个圈子的那种困惑。我们不是要去评判他们的爱好,而是试图去理解这些流行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其实透过这些青少年的故事,你会发现,一个人喜欢一样东西,其原因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有时候我们追逐某种流行的东西是因为个人趣味或者个人爱好,但也有很多时候是源于我们内心想要被接纳、被认可、被喜欢的那种愿望,这种愿望可能很隐秘,你只能从他相对深入的对话中,才能知道原来他喜欢这个。就好像以前我们都觉得喜欢奥特曼是一件很幼稚的事情,但是当你真正去了解一个孩子为什么喜欢奥特曼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内心有很多你想象不到的东西。
我们其实从一开始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希望我们的读者能够独立思考,能够批判性思考。前两天发行同事还在问我们,到底要怎么跟别人解释“批判性思考”这件事情?你想要孩子有思辨能力,要批判性的思考,什么是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考用简单来的话说,就是能不能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对于一个事情、一个观点,是人云亦云,照单全收,还是能提出自己的问题,能就这个问题收集证据,评估收集到的证据,再去验证假设,最终形成一个判断和理解。对于这些结论,还要保持一种开放性,因为可能还有其他的观点、其他的可能性。
我觉得独立思考还意味着对世界或对人的复杂性保持一种敬畏,珍惜你的这种困惑,因为思考其实并不必然影响答案,它有可能引向更多的问题。即使你有了答案,它也不代表是全部的真相。所以,为什么说如果你对生活感到困惑,那就请珍惜你的这种困惑。因为正是在对这些困惑、不解和不确定的求索中,我们的心灵一点一点变得丰厚、开放和明智。
三个Slogan讲完了,其实我不知道该怎样去量化这本杂志想要做的事情,我希望我们的读者,包括青少年以及他们的父母能够认同我们的这些想法。如果你认同对于生命的这些最基本的价值,我想你会觉得这本杂志是有它的价值的。
最后,我还想简单谈一谈“语气”的问题。确切地说,是我们要怎样跟青少年对话,这是从创刊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思考,也在不断深化的一个问题。我们希望找到一种语气,能够更加直白、清晰、真诚地跟青少年对话;我们也希望阅读的门槛能够降低,让更多的孩子能完全读懂我们的文章;我们希望文章是很好玩的,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还希望它是简洁有趣的,节奏明快的,视觉形式是新颖的;我们希望减少一些长文章(这里是指2000至3000字的文章,因为长文章有一定的阅读门槛,是一种相对复杂的文本,对孩子来说仍然是非常有必要的,只不过我们需要在有趣和深度之间,做一个更好的平衡);我们会增加更多读者的声音,包括他们成长过程中想要获得的共鸣,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因为有很多的同龄人跟他们其实是有着一样的困惑、一样的思考、一样的快乐……
我们还想增加一些功能性板块,比如未来的职业、回应心里的问题、How to,还会增加书目、影讯、展览等资讯类内容,以及一些互动性的板块。
总之,我们希望在这种知识和洞见之间,在简单性和复杂性之间,在丰富和深度之间,在幽默和真诚之间达到一个相对较好的平衡。
最后,我很想感谢所有《少年新知》的订户,尤其是这些订户的父母,能对我们这种无法量化的东西保持信心,让我们陪伴青少年一起成长,谢谢大家!
欢迎转发分享下方海报
2024与《少年新知》继续同行
发表文章23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068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