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山
05-20·阅读时长7分钟
那么我们就进入到他人生的第一阶段。先来讲讲苏东坡的家学、他的家庭。
苏东坡是仁宗景佑三年,也就是1037年(出生的)。仁宗景佑三年实际上应该对应的是1036年,不过算起来阴历和阳历不一样,要算公历就是1037年。他是眉州眉山县人,属于成都府。现在成都南边大概50公里,还有三苏祠,大家去旅游时可以看。
苏东坡的远祖是一个大诗人,苏味道。这个人是武则天时期的人。我们知道武则天时期用了很多听她话的人,偏偏苏味道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然后被贬到了眉山做刺史。所以这里面有个遗传因素——苏东坡这么聪明,可以找到源头。那么苏味道是哪儿的人?河北栾城的人,苏东坡不太提这个事儿,苏辙很在意,他的集子叫《栾城集》。
苏东坡母亲姓程。程家是当地的大户,而且也出进士。在苏东坡的人生里,程夫人是很不简单的,因为是进士家的女儿,据说这个人“读书知大节”。而苏轼的父亲苏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三字经》这个话可不是瞎胡说。司马光写苏老泉,说他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跟夫人有段这样的对话:苏洵说,我要读书,这么多孩子,你的负担重吗?程夫人说,你(尽管)读书,家庭的事情有我——这个人很精明能干。
苏东坡七岁入小学,跟一个叫张易简的人学习。当时一个矮道人在张易简家见了苏东坡,说“这是个贵人”。这个道士看起来不是肉眼凡胎。然后到了十二岁,在寿昌院从学刘微之。刘微之作了一首诗,叫《鹭鸶》——鹭鸶是一种鸟,宋代画那种荒寒图、疏林图时,往往带点雪、带点芦苇、带点枯树,还有这种水鸟。诗作的结尾说:“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苏东坡当时十二岁,小精灵似的,说:最后一句应该改一下,叫“雪片落蒹葭”。诗在结尾的时候要兜住,“逐风斜”(在语势上)应该还有下一句,再找补回来,让它落下来。而“落蒹葭”,蒹葭就是芦苇,这个的确是好。然后他老师说,我教不了你了。
这不是老师生气,这是天才的灵光爆破。我们做家长的要注意,孩子小的时候你总得观察他。当然多数孩子在多数时间里是平平,但是总容易在某些地方显示出他独特的兴趣。苏东坡是比较突出,这是老天赋予他才华的一次爆破。就像项羽见了秦始皇以后,没人教他,他就立刻想“取而代之”,好家伙把他叔叔吓得,当时就捂着嘴说“这是灭族的话”,然后正眼看了看他侄子。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
我们说到苏东坡的家学。他住在哪儿?今天我们到三苏祠(能看到一个街道)叫纱縠行。因为他们老苏家人不少,结婚以后,程氏夫人就到纱縠行,说让儿子生在这儿,自己则开始做生意经营。
苏老泉这个人是有点侠气的,才华也不小,就是为人比较严,属于严父。从他对儿子的教育可以看出,苏东坡这一辈子受他父亲的影响(很深),比如父子读《北使语录》。
《北使语录》写的是谁?富弼,他是跟韩琦一块做宰相的,比苏东坡他们早一辈的人。当时的宰相韩琦叫韩魏公,富弼是郑国公,都是国公,这是封的。当然还有欧阳修,他们是一辈人。北宋最大的两个敌人是辽和西夏(辽衰落了以后,金又变得非常麻烦),当时主要的敌人还是辽国。辽国人开始生事,北宋要给人家送白银、送丝绸,结果辽国觉得少,要求增加岁币,眼看就要起战端。《北使语录》不是富弼写的,是有人根据他跟北国谈判说的话整理成了一本书。富弼就跟辽国君主说:不要再打仗了,打仗将军得利,我给你一些钱财,你(自己)收着。
古代士大夫读史跟我们今天不太一样,我们老是寻找人类的生活规律,他们是学以致用。针对《北使语录》这段话,老苏就提了一个问题,问他儿子:你们读了《史记》《汉书》、读了那么多书,谁说过这个话?苏东坡当时说,汉朝的时候,严安给皇帝上书有过这样的意思。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可以了解苏轼学问的根底。历史记载人类过去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阅读这些,培养的是一种用历史观察生活的方法。所以我们说苏东坡和司马光不一样,苏东坡和王安石不一样,甚至跟欧阳修都不一样,他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是一个历史的经验主义者。
富弼这个话,不能拿到台面上说——对着大将军说他们会烦死你,因为他拿利益诱惑(君主),而人是利益动物,因此可行。但这个话就跟宋儒(的观点)产生麻烦了,王安石也好,大小程子也好,欧阳修也好(欧阳修还好点),全部讲道德、讲人性善、讲君子之道的。
但这不意味着苏东坡是卑鄙的,他是洞察人性,讲人情、不讲人性——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讨论这些抽象问题不管用。你说人性是善的,怎么坏人那么多?光教人行善,不能导致世界上都是好人;但既然人是利益动物,那就顺着人情走,政治上也是。
这涉及到一个大问题:我说为什么他是一个“大”知识分子?就在这个地方。理想主义者有一个麻烦,就是讲“应当之理”,我们应当做的事多着呢。生活中教育我们,比如在北京打车,从北师大到故宫,20来公里,需要多少钱?比如说你(想)50块钱解决问题,十有八九下不了车,为什么?你得考虑中间因素,红绿灯、或者有国事活动那条路不让走了,中间还可能出个车祸、追尾了。这些状况如果你做政治却不去考虑,只讲一个应当之理——那好了,别人都是坏人,因为你想拿着50块钱20分钟到故宫,所有妨碍你的人都是坏人。
所以王安石为什么一上台,就驱逐了老宰相,还拿着《尚书》的观点说反对者都是坏人?这还没变法,先得罪了一半人,大家都看你的笑话,有机会还收拾你。我为什么说有人的知识格局小?做政治跟做别的不一样。你看小程子(程颐)、大程子(程颢),他们教书可以,真办政治(就不行了)。后来苏东坡和程颐也衍生了一个矛盾,导致程颐的学生死磕苏东坡,这是到了元佑时期旧党执政了(旧党是反对王安石的这些人)。王安石死后,新党失势了,因为老太后是反对新党的,结果他们(旧党)得了势,内部又干起来了,这都是非常不幸的。这里边的问题很多,当然也有苏东坡自己的主观原因——他是个文学家,文学家有一个毛病,就是爱说讽刺话,编好了特别妙,不说出来心里不痛快,这导致了一些无谓的争端。
这就是《北使语录》相关的一个小事。你可以看出来,苏老泉的《衡论》《权书》跟苏东坡的立脚点是一致的,讲的是办法,讲的是针对人情我们应该怎么做,而不是讲“应当”——王安石变法实际上就是想得好,做起来都反了,苏东坡也讲究改革,回头我们再说。
苏洵还教苏轼作文。当时是欧阳修有一篇文章在整个(士大夫)群体里非常有影响,模拟这个文章,苏东坡就做了两句:“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他爸爸说“这个好,你将来用得着”,也就是说你要去做官。苏东坡这是用了典故。“匪伊垂之”是说,我的带子不是要故意往下垂,而是因为带子长。《诗经》里有一首诗写周王或者一个高级贵族,服装宽大,带子往下垂:“匪伊垂之(我不是故意垂的),带则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是出自《论语》。说孟之反掩护国家部队撤退的时候,走到城门了,打马前进,然后他说,我前边走得慢不是故意要落在后边,而是我的马走不快,(人很)谦逊。你看,一个谦逊、一个富裕,这个对偶是很漂亮的。把书里的那些句子演化成自己的文句,而且对得那么好,老苏给儿子点了个赞,说将来你能用上。果然苏东坡在后边写文章的时候就用了这个句子。
……而臣衰不待年,宠常过分。枯羸之质,匪伊垂之而带有余;敛退之心,非敢后也而马不进。徒坚晚节,难报深恩。臣无任。
——《谢赐对衣金带马状二首之一》
然后他母亲程氏夫人的教育、培养,也有几件事情,这是苏东坡他们自己回忆的。刚才说他们租的纱縠行,纱縠行院子里有一个暗窖,其中有一口大缸,总会发出声音,大伙就想打开看看。过去有人会把钱放在大缸里,装到底下。他妈妈说,这是人家的钱,不许开。苏东坡后来也遇到过一个类似的事情。当时想挖一个东西,他的第一任夫人说:要是老夫人在的话,肯定不让你挖。于是苏东坡说:对,我不能存侥幸。
他的第一任夫人叫王弗,第二任夫人叫王闰之。王闰之命好,一直做阔太太,苏东坡要倒霉之前就离世了,而且享尽哀荣。第一任夫人对他有点像姐姐,会指点他。民间有个比喻是男士像钟表,经常有女士来“上发条”——来敲打他。苏东坡跟第一任妻子是有情感基础的,所以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句子。
另外,他们家不许抓小鸟,所以家里树上有很多落鸟。旁人说,这家真神,鸟儿在树上不怕人,有这样的传说。(苏轼寓言散文《记先夫人不残鸟雀》)
流传最广的就是读《后汉书·范滂传》。东汉闹党锢之祸,太监专权,把李膺这批士人抓的抓、杀的杀,范滂也被抓了,一上刑就是死刑。母亲来了,母子告别。母亲非常有风骨,儿子要死了,说:我养大你、教你做善,你现在做得那么好。苏轼读了这个以后,就跟他妈开了句玩笑:我要将来做范滂,你能不能做范母?老妈说,你能做范滂,我怎么就不能做范母呢?你可以看出,他们家读书不单是教大家怎么用掌故,从历史中汲取经验,还有学气节。
上一集说过,王夫之骂苏东坡,我老是心里不平。你真要仔细看,他比韩愈讲气节多了。韩愈这个人只要一遭贬,马上就开始向皇帝摇尾巴。柳宗元这个人,你看他的《永州八记》,可爱的地方不可住,多糟糕。小石潭那么好,不能久留,美好就是不能久留。你(在这种心态下)怎么活下去?所以老早就死了。这一点上他可敬,但也可惋惜。
但是苏东坡内心强大,能从海南岛回来。后来旧党势力回来了,还有传说宋徽宗要再次启用苏轼。章惇曾经往死里整苏轼,现在因为不同意宋徽宗上台遭了贬,他儿子曾经是苏东坡的学生,多少年不来往,腆着脸跟苏东坡写信说,你别往死里整我爸爸。然后苏东坡说,我跟章子厚四十年的交情,那些事都过去了。也就是说,我苏东坡不是那样的人。
因此,苏东坡虽然表面上风流倜傥,可能也做了一些比如娶小妾之类的事(一夫多妻制在那个时候是时代使然),但是在气节上是有来历的——他的家世大致是如此。
走进东坡文学的历史现场
看到命运起伏中的有趣灵魂
发表文章18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505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先秦两汉文学专家。已出版《诗经析读》《永不妥协的大生命:孔子的一生》等。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