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步冲
2018-06-20·阅读时长10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335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秦代骑兵、步兵服饰复原图 )
季风与黄河造就的契机
为何中国的首次统一大业需要由一个身处文明核心区域之外的政权来完成?我们就需要把目光投向孕育这古老文明的土地本身的特征:中国地区属东亚季风区,大致全年雨量的80%出现于夏季3个月,从菲律宾太平洋吹来的热带季风必须与西北之高压冷空气会合,才能冷凝为雨。如果两种气流不幸错过,则为旱灾,而在某地会合频繁,则会产生涝灾。古人缺乏这种气候常识,只好以粗浅的经验总结灾难规律,《史记·货殖列传》上就有“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的说法。不仅如此,降雨量如果按地形分布,则有一条13英寸等雨线横亘中国大陆,这大致就是日后秦长城的构筑路线,宣布此乃农业与畜牧生产方式的天然界限。灾年一到,北方游牧民族就会定期南下掠食,早在战国时代,赵、燕、魏等国已经分别修筑长城加以抵御,客观上暴露出这种国防事务亟须统一指挥管理的必要性。
除了季风性的降雨天气,横亘中国、定期泛滥的黄河也是促进中国统一的另一内驱力。《孟子》中提到“理水”就有11次之多。而各小国在黄河附近筑堤也已经妨碍了彼此的安全与生产。公元前651年,齐桓公的“葵丘之盟”,即提出“无曲防,无遏籴”的号召,意为各国不许兴修妨碍彼此灌溉运输的水利设施,在荒年不能阻止粮食流通。汉书中魏国人李悝即指出灾害频繁之下小农生产的脆弱性:一家五口,授田100亩,每亩出粟一石半,全年产量即是150石,假使税率为10%,再减去全年口粮90石,一家每年余粮不过45石,折钱1350文,但是每年春秋乡间祭祀要花费300文,再加上每人衣裳开销300文,已经出现450文之巨大赤字,尚且不算丧葬婚娶等其他用钱之处。何况天灾频繁,米价极不稳定,所谓“夫籴,二十病农,九十病末”,“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意即米贵时石值铜币九十钱,贱时低至石二十钱,相差四倍半。在这种严酷情况下,必须以强大的中枢统一规划调度,才能使小农达到丰年有余粮,荒年不致辗转于沟壑的最低生存标准。所以诸侯掌握领土与人口越多,应付灾年才能长袖善舞,也让吞并战争有了内在的原动力。《吕氏春秋·爱士》记载说,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秦穆公听从百里奚之言,借粮于晋。然而次年秦国大旱,晋惠公不救,于是秦晋两国战于韩原,惠公被俘。所以综观春秋以降,客观上也需要一个坐镇上游的强大中央集权国家取代羸弱的周天子,才能充分动员资源,兴修水利,稳定粮食价格,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在旱灾年份的定期入侵,从而保证稳定。虽然直到战国初期,秦仍然被六国看做化外之民。然而崔瑞德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指出,包括秦在内,中国历史上一再出现以西陲为基地的政权最终实现统一的现象,就是因为相对于中原,这片土地具备战略上的绝对优势,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四方被散关、函谷关、武关与临晋关保卫,西北有黄河之险,南有秦岭与巴山之固。易守难攻,三面都是较之中原各国落后黯弱的少数民族部落,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被称为“九州膏腴”。这一切都可以使秦人无后顾之忧,专心东进。
发表文章0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1人
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现互联网媒体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