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戎戎
2018-06-20·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444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电影《黑眼圈》剧照 )
在鹿特丹,每天只需要做一件事:看电影。从1月24日到2月4日,两周时间,250部长片和450部短片在市内4个电影院和一个剧场内轮流放映。去荷兰使馆拿签证的时候,年轻的签证官很开心地说:“我看了网上的排片表,那么多电影,看不过来呀。”
2007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已经做到了第36届。相对戛纳、柏林、威尼斯这三大电影节,在鹿特丹“名利场”的氛围是最弱的。开幕和闭幕都极其简短,没有红地毯,没有歌舞升平的颁奖礼,没有女明星身着晚礼服争奇斗艳,也没有舌吻、走光的花边新闻。对于国内大部分新闻媒体来说,因为不够商业,这样的电影节明显缺乏吸引力。
“商业性”显然不是鹿特丹电影节的那杯茶。电影节主席桑德拉·邓·海默上任两年,每年都要到中国来选片,在中国,她问的第一句话是:“你知道有谁在拍DV吗?我们需要年轻人的作品。”鹿特丹电影节的组织者们都有一种使命感,他们都认为自己在帮助全世界有热血有理想但没钱没机会的艺术青年。电影节开幕第二天,电影节每天印刷的日报《每日金虎》就爆出新闻《海默抗议荷兰首相》。起因并不复杂,鹿特丹电影节的基金来自政府拨款,每年荷兰政府都会拨给他们120万欧元的预算,这笔钱用来奖励给“金虎奖”的获得者、电影市场单元的资助以及其他奖项的鼓励和资助。但是今年,荷兰政府想要削减这笔预算,作为电影节主席,海默女士的抗议可以看做是鹿特丹电影节重申宣言——“在这里我要说:‘首相女士,您要削减的不仅是一笔基金,而是发展中国家那些孤立无援的电影人和他们的电影。’”去了鹿特丹,才知道每年全世界的电影节真是数不胜数。电影节新闻办公室的接待桌上放着满满一桌电影资料的介绍,其中大约有1/3是各种在全世界各个城市举办的电影节的报名表格,种类也是五花八门,从动画电影到成人电影不一而足。鹿特丹电影节20年前也是其中一员,但是通过这种“以世界独立电影为己任”的态度,显然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受欢迎的独立电影和实验电影的展映场。对于中国独立电影导演来说,鹿特丹一直是块“福地”,鹿特丹电影节是最早对中国独立电影伸出援手的国际电影节。张元的《北京杂种》在1993年就获得过22届荷兰鹿特丹电影节最有希望导演奖,他的另一部作品《儿子》(1995年)获第25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金虎奖。娄烨的影片《苏州河》在1999年也获荷兰鹿特丹电影节金虎奖。在今年的鹿特丹电影节上,他的《颐和园》做了展映,同时他本人还是本届金虎奖的评委。而2006年的金虎奖则颁给了贾樟柯监制、韩杰导演的《赖小子》。
发表文章3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72人
马普尔小姐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