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探索食物的美好旅程

作者:丘濂

2018-08-16·阅读时长11分钟

287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623个字,产生2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丘濂(蔡小川 摄)


“杂”的训练

经常有人问我在《周刊》负责哪个领域的写作,我并不能给出直接回答,而是会告诉对方几个我感兴趣的选题方向。作为一名《周刊》社会部的记者,从2010年正式入职到现在,接触的题材实在包罗万象。在《周刊》的好处就是,它支持你将擅长和感兴趣的东西发展成长期关注的写作对象。虽然日常也必须拿出精力来完成短线选题的操作,但时间久了,总能在相应领域积累一些篇章。

美食报道就是这样一个领域。我喜欢到处吃,不过从未想过这和我的职业写作有什么关系。很长时间以来,美食在《周刊》里也仅作为专栏出现在最后几页。2009年底,《周刊》开始在春节前推出一个叫做《年夜饭》的专刊,当年由主笔鲁伊来主导,一共5位记者去到全国的5个城市一共100个餐厅,写100道创新菜;2010年底,依然继续这个操作,推出的专刊叫做《盛世之素》,选了笋、菌、蔬、谷、薯、豆腐几种经典食材来考察。到了2012年底,老主编朱伟和当时的特约撰稿人殳俏商量,再做一个怎样的年节美食特刊,最后从“土特产”转变为“年货”的概念,以突出地方味、年味和家味。于是就有了《最想念的年货》这个几乎年年盘踞在《周刊》发行量首位的系列。从2013年首次出版,一直持续到2016年,一共连着做了4年的时间。

我是在2012年底首次加入了美食特刊的操作,那次差不多大半个编辑部都出动了。因新记者的缘故,我没有出差到外地采访某一种具体的年货,而是在北京专访了台湾《汉声》杂志的主编黄永松来形成一篇“口述”,请他来谈谈台湾过年的记忆以及台湾年货的种类,作为在大陆进行年货搜集的补充。在柳芳南里《汉声》的工作室,我和黄老师聊了整整一下午。记得最后黄老师还提出来拍一张合影,因为从来没有接受过这么长的采访。不仅他讲的台湾年俗我会觉得新鲜有趣,《汉声》杂志对于民间文化梳理抢救的投入,也让我非常感动,他们很早就在记录那些小农经济中的劳作者和小手工作坊里的生产者对抗大工业生产、流水线作业而进行着的努力。无论是食物,还是一件手工艺品,那里面有情感的注入,有制作者的个性,而不像标准化生产出来的产品那样平庸、稳定和无聊。黄老师工作室的窗户上挂着一张红色的“春”字剪纸,那是他好不容易买来的手工作品。他告诉我,机器制作出来的剪纸总是字体比例失调,手工剪纸,虽然作品每张不一样,但字体至少是匀称优美的。再有就是,我们是不是需要那种坚固的、很硬的一张烫金纸来做装饰?偏远的乡村里,每到节日,农民们还会把“书春”先生写下的有着祝福的红色宣纸贴在猪圈、鸡舍和石磨上。“说不定被风吹一下就破损了,但你可以感到里面透出的生气。”

后来看那本颇具收藏价值的年货特刊,觉得“脆弱”正是地域性美食所具有的属性。我们需要小心呵护的就是那种传统食物的生产体系:四川的灯影牛肉需要保证薄如蝉翼的肉片铺在筲箕上烤制时,彼此间既没有空隙又不会重叠,否则就会开裂或者撕坏;汕尾的蚝豉在晾晒时要倚赖天公,刮北风,再加上连续的阳光,味道才最好;采集新鲜春笋来制作天目山笋干就在每年4月份持续20多天的时间里,再往后笋就老了。在现代社会里,自动化貌似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人工环境好像可以提供完美的温度和湿度,但亲历亲为的悉心照料,以及顺应自然天时的态度才是美味的绝对保障。所以才要跋山涉水地去吃,出了那方水土,变换了时节,经历了长途运输,滋味就会全变掉。

文章作者

丘濂

发表文章128篇 获得14个推荐 粉丝1485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毕业于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美食、传统文化和城市话题爱好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与时代同行

真相 知识 成长 生活

913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