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赛
2018-08-30·阅读时长4分钟
莫妮卡,悠着点儿,你吃的只是饼干,不是爱。——《老友记》
我很喜欢一本叫《云朵面包》的绘本。讲一个下雨天,猫咪兄弟发现树上挂着一朵小云,就带回了家。猫妈妈用它烤出了金黄喷香的云朵面包,大家吃了,竟然飘浮起来、飞向窗外......
作者是个韩国人,叫白希娜。我采访过她,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童书作家,但也是一位抑郁症患者。她说,在这个冷酷的世界里,为了生存下去,必须有幻想的因素去支撑疲惫的心灵。但是,她不喜欢那种完全脱离现实世界的幻想,而是于最日常处见魔法,比如云、雨、做饭、化妆、洗澡、公寓生活……在这些最日常的生活情境里,她创造了一个自己想要生活的世界,这就是她与抑郁症之间长期的战争。
《云朵面包》那本书最动人之处是猫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以及厨房中透出的橘黄色的亦真亦幻的灯光,温暖的令人有流泪的冲动。她告诉我,那一页灯光就是她对童年的感受。她曾经有过一个非常美好的童年。四口之家,母亲温柔慈爱,对两姐妹的生活照顾的无微不至,父亲则是一个充满了幻想的浪漫主义者,他教她们怎么用木头做娃娃小屋,做狗窝,做小长椅…….有一年的时间,他们一家人生活在农村。农村里蚊子多,爸爸就给她们装了蚊帐,抓了很多萤火虫放在帐子里。把灯关掉以后,满屋子都是萤火虫的光。多年后,猫妈妈厨房里的灯光,就是她当年帐子里的萤火虫的光。
其实,每个人与食物之间,其实都有着非常私人而强烈的关系。食物,正因为它如此日常,如此涉及到我们生存与生活的根本,因而也承载着与我们最为关系密切的记忆、情感、欢愉、伤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食物是最温暖的疗愈。因为食物永远以最直接,最本能的方式通往我们的心灵。
《三联生活周刊》每年年末都会出美食专刊。我曾经在上面写过一篇文章,回忆小时候很喜欢吃的麻心汤圆。即使离开家乡多年,每年冬至都要买上一包。我老公和孩子都不喜欢吃,我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并不好吃。虽然年年觉得失望,年年又总是不甘心,就跟买彩票一样,仿佛再试一次,也许就能重新体验到童年时的滋味。
这不仅是记忆和距离美化了当年的味觉,更因为小时候的汤圆是外婆亲手包的,对麻心汤圆的记忆,几乎关联着所有我对于童年最初的记忆。
小时候,每次过年都有几天是在外婆家过夜的。那时候我们是多么喜欢过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年的全部意义似乎就在于制造一种哪怕是暂时的富足感——水缸里装满年糕,酒坛里盛满美酒,橱柜里有随时可以拿出来待客的菜肴,罐子里有源源不断的糖果、花生、瓜子……而外婆那一代人对孙辈的疼爱,永远是喂饱了再说。三年前,我外婆过世,我知道我是永远也不可能再吃到那种麻心汤圆的味道了。
其实,从食物的匮乏到食物的过剩,不过是短短三十年的事情。这一转换,也彻底改变了我们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它不再是简单的果腹之物,而是演化出各种各样的现代式身心疾病,比如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还有形形色色的饮食障碍。吃,从一件再简单、再本能不过的事情,变成了一件很复杂的事情,甚至要依赖形形色色的专家来教导我们该怎么吃。
历史学家阿梅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写过一本书,叫《文明的口味》,从一个非常宏大的视角来看吃饭这件事情。他说,烹调是人类一次破天荒的科学革命。人类经由实验和观察,发现烹调能造成食物实质性的变化,改变味道,使食物更容易消化,人也因此能多吃一点。从此,人类摄取热量、获得营养的效率大大提升,味觉、脏器和头脑也都朝着更好的方向进化。
其实,自从有了火,有了厨具,有了烹调,我们就已经把食物从生存的必需变成了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是口腹之欲,是权力斗争,是故土情怀,也是生活的艺术,关于食物的快乐与烦恼就从未停止过。
对现代人来说,关于食物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有些人认为,世界那么大,食物那么小,沉溺于小小的食物,仿佛是荒废了本应更加开阔的人生,因而多少程度的背负着某种负罪感。
另一些人则认为,能从食物中获得愉悦感,或者说,能从任何一件微小事物中获得愉悦感,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我们需要肯定愉悦感的价值。因为愉悦并不是廉价的,随处可得的,真正的愉悦不是沉溺,而是对于活着这件事情的庆祝与接纳。
我比较倾向于同意后者。什么是生活?有人说,生活,就是生机勃勃的活着。那种活力与喜悦,除了一颗强大的内心之外,恐怕多少需要对外部世界的一些美好事物的的欣赏、体认与创造。
食物,当然是其中之一。
在小说《到灯塔去》中,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Adeline Virginia Woolf)描写了拉姆齐太太经历的突如其来的快乐。在为一家人准备晚餐时,她突然感觉生活如此美好,一切都蕴藏着无限可能,一切都恰到好处,她感觉自己像盘旋的雄鹰,像飘扬的旗帜,快乐充斥着她身体的每个部分。
伍尔夫是向来不是一个快乐的人,最终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从她的日记和小说里,你经常会发现,她在一些最意想不到的微小之物中发现快乐,比如擦得锃亮的门环、光线斑驳的窗户,一张摆满了丰盛晚餐的餐桌。
英国名厨兼作家奈杰尔·劳森(Nigella Lawson)说过,做饭是生活的一种隐喻。做饭的时候,你需要对食物有结构性的理解,你得有对规则的接纳,但同时又能放松、开放,随心所欲。如果你想做一个好厨师,你就不能追求完美主义,而是坦然承认错误,只有在一次次试错中才能做出真正属于你,能让你感到快乐和满足的美食。虽然做饭是为了最终的吃,但乐趣和意义却都在过程中。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与其为过去遗憾,为未来忧虑,不如专注于当下的每分每秒。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做饭可以帮助我们学习这一点。而且,做饭本身是一种积极的姿态——一个人能自己做饭给自己吃,就像是一个强大的人生幸存者,而不是被喂养的受害者。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面对食物、如何面对吃饭、做饭这些本该最基本的事情?我们到底应该吃什么、怎么吃,以及为什么这么吃?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进入张婍老师的课程。
张婍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也是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同时也是国内美食心理学的开创者之一。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发表文章232篇 获得28个推荐 粉丝4076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