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导读|蔡元培小传

作者:杨早

2020-02-16·阅读时长2分钟

29372人看过
蔡元培在当教育总长期间,教育部堪称人才济济,成员包括鲁迅、许寿裳、齐寿山、陈衡恪等等。

导读|蔡元培小传

8.50MB
00:006:11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你们好,我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杨早。今天为你介绍的人物是蔡元培。

蔡元培的一生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他出生到1894年。蔡元培1868年出生于绍兴,比他那位最有名的老乡鲁迅,要整整大了13岁。24岁那年,蔡元培考上了进士,成为了一名翰林。那是1892年。

但很快,两年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争给了新科进士、新进翰林蔡元培非常大的震动。他开始同情维新派,并且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转变成了一个革命党人。

蔡元培一生中第二个阶段是从1895年到1916年。在这段时期内,蔡元培为革命事业做了很多事情,比如他曾经创办了革命报纸《俄事警闻》,后来改名叫《警钟日报》,提倡民权,倡导革命。


▲蔡元培


1904年,蔡元培在上海发起成立光复会,担任会长。1905年,蔡元培加入了同盟会,并且被孙中山任命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到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民国成立,蔡元培成为了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

蔡元培在当教育总长期间,教育部堪称人才济济,成员包括周树人就是鲁迅,还有许寿裳、齐如山的弟弟齐寿山、陈寅恪的哥哥陈衡恪,等等。蔡元培主持制定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奠定了民国教育的基本规模。

蔡元培辞去教育总长职务之后,于1913年到了德国和法国,去从事教育、哲学和美学的研究,曾经在里昂创办中法大学,支持中国学生的留法勤工俭学,周恩来、邓小平都曾经受惠于这场运动。

蔡元培一生的第三个阶段,是1917年到1926年。这一阶段,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这是蔡元培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段。他首先改革了暮气沉沉的北大,在北大创立了很多教育史上的第一,比如说改革北大文科,创办科研机构,倡导平民教育,而且第一次实现了男女同校。更有名的,当然是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政策。

他还把陈独秀从上海请到了北京,让陈独秀来北大办《新青年》,既壮大了新文化,又激活了北大的学术资源。北大在整个新文化运动或者五四运动当中的表现,跟蔡元培的支持都分不开。在蔡元培领导下,北大不仅成了全国最重要的学术中心,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思想中心。蔡元培并且提出“美育代宗教”的教育理念,推崇审美教育,开启了一场中国的教育革命。


▲《新青年》封面


第四个阶段,是他从1927年到1940年去世,这段时间蔡元培基本上是一个政治家兼教育家的身份,比如说他倡议成立了中华民国大学院,整合全国教育资源,又创办了国立中央研究院。政治活动方面,蔡元培与宋庆龄、鲁迅、杨杏佛等人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以此来反对国民政府的特务政治。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逝世于香港。他的一生,首先是一位教育家,其次也是一位政治家,一位革命家。对他的评价,也不是完全一致,比如毛泽东称蔡元培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而蒋介石在日记里评价说,蔡元培的教育是“乡愿式教育”,对于国民党,是有罪过的。看来委员长不太喜欢兼容并包。

无论如何,蔡元培开创并确立了中国现代的教育传统,这让他成为了永远的北大校长,也是世人心目中永远的教育偶像。下一讲,陈平原老师将为大家详细分析,蔡元培是怎样实践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的。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文章作者

杨早

发表文章173篇 获得25个推荐 粉丝3476人

文史学者、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陈平原·中国人的精神与命运

品鉴20位近现代名人风采

127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0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