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中读
10-31·阅读时长6分钟
对于白领来说,这个月可谓举步维艰。亚马逊CEO安迪·贾西于2024年10月28日宣布裁员约1.4万名公司职员,这是该公司史上最大规模裁员,旨在削减成本并向人工智能领域转型。除亚马逊外,还有雀巢、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和塔吉特在内的多家公司都宣布了裁员计划。
对于那些面临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压力的管理者——尤其是那些热衷于裁员的管理者——扁平化层级结构的吸引力显而易见。这意味着,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一种新的精简劳动力模式正在形成。新一代人工智能能够像人类一样出色,甚至更胜一筹地完成中层管理工作。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已经能够熟练地完成中层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中的各种任务:综合更新信息、撰写备忘录、生成状态报告和总结会议纪要。

摩根大通首席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费罗利评论道:“关于人工智能抢走工作,或者至少是抢走好工作的讨论,通常被认为是未来的问题。然而,有一些迹象表明,人工智能可能已经开始抢走‘知识工作者’的工作了。”
机器能否取代你的工作?
本周我们共读《投喂AI: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底层工人纪实》。书中介绍道,埃森哲咨询公司调查发现,人类工作中有大量语言使用场景,因此40%左右的工作时间会受到大语言模型的影响。但我们也不能完全相信这些数据,因为咨询公司的工作就是炒作客户所在行业的价值。通常这些数据都来自高度抽象的系统分析,系统会收集各行各业中可能被机器取代的岗位信息,然后进行计算。计算的前提是大语言模型能够被大规模地、广泛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21世纪第2个10年也曾发生过一次技术失业恐慌。2013年,牛津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调查了不同岗位被计算机取代的可能性,发现在未来10-20年,美国有47%的岗位将面临被计算机取代的“高风险”。这个研究让人们开始担忧。但这么多年过去了,预测没有成真。实际情况没有预测的那么严重,研究人员对工作的分类方式导致数字被夸大了。事实上,公司没必要让机器取代工人,而应让机器发挥更大的作用。大语言模型虽然在某些写作或内容创作领域表现很好,但在教育、医疗保健、工程、法律、金融和文化产业领域中,取代人类的可能性很小。大语言模型还不够客观和准确,不能获得人类的完全信任,因此在一些重要岗位上,机器更多是辅助而非取代。
国际劳工组织2023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像ChatGPT这样的生成式AI在工作场景中的主要作用是辅助而不是替代。文职岗位更容易被机器取代,有24%的文职岗位属于极易被替代的岗位。由于从事文职工作的多是女性,因此女性从业者被机器取代的概率是男性从业者的两倍。但在其他职业中,只有1%-4%的岗位面临被取代的高风险。生成式AI对大多数职业的影响是改变工作所需技能、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不同国家受AI影响的程度也不同。高收入国家受影响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5.5%,而低收入国家则仅占0.4%。这是因为为高收入国家的文职岗位和专业性岗位占比大,这些岗位比较容易受AI影响。

通过对大语言模型的分析,我们发现它更擅长处理有明确目标和有较多文本数据支撑的标准化任务。据此,我们能判断出它对哪些行业的冲击最大。虽然机器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工作,但有一些专门为特定行业设计的生成式AI还是会彻底改变这些行业。比如,跟代码打交道的软件开发员和计算机程序员将受到极大影响。曾经一个程序员团队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一个人就能完成。像ChatGPT这样的聊天机器人还擅长广告、营销和新闻传播领域的文本创作。它们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原本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只需几分钟。此外,那些涉及大量文本数据整合和分析的工作,如法律和金融行业的部分工作、市场分析和交易方面的工作,也可以使用AI来提高工作效率。但我们还是需要提高警惕,不要过度依赖ChatGPT。
使用大语言模型的最大风险,就是夸大其功能和生产力,导致人们未经深思熟虑,就将它们应用于众多行业。这样一来,决策权就从可以充当责任主体的人类,转移给了不受监控、无法追责的机器。然而,在执法、银行贷款、简历筛选、福利发放和教育等领域,算法决策实际上加剧了长期存在的偏见、歧视和错误决策问题。模型不具备人类的理解能力、社会意识和同理心,因此试图简单地用它替代人类是不现实的。
整个白领劳动力市场将迎来重构
在线招聘平台虽然让人们更容易找到职位空缺,如今却更难真正获得工作:求职者发送出成千上万份由AI生成的简历,而企业则用AI来筛选这些简历。当代人力资源的做法,就如同Bumble和Hinge对婚恋市场所做的一样,把求职市场也变成了“滑动匹配”的游戏。人们疯狂地“滑动”申请,却得不到任何回应。
对雇主而言,就业市场也在发生变化。每个职位空缺都会收到无数不合适的申请,以及少数几份优秀的申请。企业不再手动审阅每一份申请,而是依赖机器。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首席人力资源官们告诉波士顿咨询集团,他们正在使用AI来撰写职位描述、评估候选人、安排初面以及筛选申请。有些公司甚至用聊天机器人来面试候选人:求职者登录一个类似Zoom的系统,回答来自虚拟头像的问题。他们的表现会被录下来,算法会搜索关键词并评估他们的语气。
然而,许多求职者始终无法进入“人对人”的面试环节。无法进入面试阶段的现实,促使失业者提交更多申请,而这又迫使他们依赖ChatGPT来撰写简历和回答筛选问题。于是循环继续:大量雷同的AI生成简历激增,促使雇主使用机器人过滤器来管理申请洪流。每个人都陷入了“Tinder化”的求职地狱。“Tinder化”是指一种受交友软件Tinder启发的、高度依赖算法、快速滑动、批量筛选、浅层互动的社会行为模式。它让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变得更高效,但也更冷漠、更机械化,真实的人性与深度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被削弱。
人脉,求职者的有效出路
一个普通打工人该怎么办?Indeed的职业趋势专家普丽娅·拉索德在接受《大西洋月刊》采访时称,建议求职者采用传统的“人脉拓展”方式:
1.邀请招聘人员喝咖啡;
2.参加线下招聘会;
3.向朋友和前雇主打听工作机会。
如果雇主重新开始招聘,这些策略或许还能奏效。但如果招聘持续冻结,那么将有更多人只能继续把自己的简历抛入无尽的虚空之中。
【写留言赢实体书】

薪酬过低、工作过载、心理创伤、版权掠夺,无数工人、工程师、创作者,成为“投喂AI”的饵料。当自动驾驶汽车平稳驶过路口时,当你网购点击“立即下单”时,当AI帮你生成图片、PPT、视频时,你是否想过,是谁在为这些“智能”提供运行养料?这本书带你穿越人工智能发展的狂欢与喧嚣,直击产业最隐秘的源头:在肯尼亚,有人在审核用户上传的斩首视频时被吓到崩溃;在乌干达,有人每天标注模糊的图像,时薪仅为1.16美元;在英国,有人每小时要处理300件中转快递,速度不达标就会被系统抓出;在爱尔兰,有配音演员被擅自用AI生成新声音而丢了饭碗……3位牛津大学学者,穿越6个大洲,访问200余人,直击全球人工智能盛世背后的“数字劳工”真实困境。这本书聚焦那些被数字浪潮吞噬的底层劳动者。他们是喂养人工智能的“隐形父母”,却鲜少出现在技术的赞歌中。他们的血汗汇成数据流,他们的困境拷问技术时代的公平与正义。
【活动说明】欢迎在评论下方留言,并务必在app内填写收货地址——【填写路径】三联中读app底栏“我的”-右上角“设置”-“收货地址”-填写后点击“保存”(两周内未填写地址即视为放弃奖品)。
【开奖说明】我们将在所有留言里通过随机数工具抽取3名锦鲤,随机赠送一部实体书,留言区内收到“中读课代表”官方回复即视为中奖,赠书将于地址集齐后陆续寄出,也欢迎中奖的朋友们收到赠书后到评论区晒书留言哦~我们将在每周末开启留言赠书活动,祝你拥有这份幸运!

 
        	发表文章37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9218人
中读各类活动的官方发布账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