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05 女子:李家有女名师师

作者:虞云国

2020-11-04·阅读时长8分钟

24067人看过
《水浒传》的故事大多围绕男性展开,女性角色多少都有一点陪衬的意味,但李师师却和多数女子不同,绝对的引人注目。

05 女子:李家有女名师师

28.5MB
00:0020:44

前面的课程里,我们讲了宋徽宗和鸟官高俅的故事,现在,我们要把视角先从男性身上转开,说一个特殊的女子,李师师。

《水浒传》的故事大多围绕男性展开,女性角色多少都有一点陪衬的意味,但李师师却和多数女子不同,绝对的引人注目。她虽然出场不多,但在故事里至关重要——比如宋江在后来接受朝廷的招安,就是李师师在这里面穿针引线,因为她是当时的皇帝宋徽宗心爱的人。李师师的出场十分惊艳,我们一起来听书里的描写:

宋江入茶坊里来吃茶。问茶博士道:“前面角妓是谁家?”茶博士道:“这是东京上厅行首,唤做李师师。间壁便是赵元奴家。”宋江道:“莫不是和今上打得热的?”茶博士道:“不可高声,耳目觉近。”宋江便唤燕青,附耳低言道:“我要见李师师一面,暗里取事。你可生个宛曲入去,我在此间吃茶等你。”

却说燕青径到李师师门首,揭开青布幕,掀起斑竹帘,转入中门。微微咳嗽一声,只见屏风背后转出一个丫嬛来。与丫嬛并李妈妈说了来意,才将李师师叫出来。灯下看时,端的有沉鱼落雁之容,闲月羞花之貌。燕青见了,纳头便拜。

(《水浒传》第七十二回,有删改)

宋江起事,在京东横行的时候,官府军队都不敢抗衡,一个叫侯蒙的地方官向宋徽宗上奏说:“不如赦免宋江,命他征讨方腊,将功赎罪。”当时宋徽宗虽然称赞他远在外地还不忘国君,是个忠臣,却没有立马采纳这个建议;而民间则有另一种说法:“侯蒙上书,未若师师进言”。可见,宋徽宗决定招安宋江,李师师功劳比侯蒙大得多。这一点上,《水浒传》的构思并非空穴来风。

▲明杨定见刊本《忠义水浒传》版画《月夜遇道君》描绘了宋徽宗夜访李师师遇见燕青的场景,案边坐着的就是李师师

历史上,李师师确有其人,与宋徽宗也的确有过一段风流情,她的经历也十分传奇。不过,小说里的李师师基本上还是虚构的。为什么这么说?那真实的李师师又是什么人?她与皇帝那段若明若暗的艳史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点一点来说。

关于李师师,现存最集中的记载有两种。一种是《大宋宣和遗事》,另一种是《李师师外传》。《宣和遗事》是南宋说书人的话本。既然说本朝历史,总得有基本史实作为骨架,所以我们去伪存真,还是可以在里面淘到珍贵史料的。相对说来,《李师师外传》的征信度要低些。我们下面讲的关于李师师的资料,大多是出于这两本记载。

先来说说李师师的年龄。在宋代一本记录东京风俗人情的笔记里,列了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宋徽宗执政的前十年里)东京勾栏里献艺的演员名录。这份名录里有一个小唱类,共列了四位名角儿,李师师排名第一。大观末年,宋徽宗二十九岁,这时候李师师虽然已经出名了,但“小荷才露尖尖角”,应该是十三四岁的年纪。

李师师的出身也有记载。据说她是京城一个染坊工匠的女儿。师师还在襁褓里的时候,母亲就死了,王寅(师师的父亲)只能用豆浆当奶来喂养她。按照当时风俗,父母如果疼孩子,就会将她舍身给佛寺。王寅抱着女儿到寺庙舍身时,小女孩忽然啼哭起来,僧人抚摩她的头顶,哭声立即止住了。王寅心中暗想:“这女孩还真是佛弟子呐。”因为当时人们习惯把佛弟子叫作师,王寅就叫孩子师师。所以,这个小女孩最先应该叫王师师。后来他父亲犯了事,死在了大牢里,王师师才四岁,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有一个出身娼户的李姥佬收养了她,小女孩就改姓了李。娼户是一种身份低贱的世袭性户籍,她也因此入了勾栏娼籍。长大以后,李师师色艺双绝,歌喉更是名冠诸坊。

到了政和年间,也就是宋徽宗执政的第二个十年,李师师已经名重一时了,与她齐名的还有另外一个叫崔念月的名妓。当时有个少年诗人晁冲之,游历京师,出手阔绰,聚会设宴的时候,经常招李师师赴席助兴。但等到宋江闹事平息以后,晁冲之再到东京,这两个歌妓已经变得名满天下了,李师师还更胜一筹。这时候,晁冲之就算一掷千金,也无缘一睹师师的芳容了。他只得写了两首诗,酸酸地追忆往事。晁冲之当然不知道:李师师不再出来陪酒,与宋徽宗的垂青大有关系。

在北宋帝王中,宋徽宗妃嫔之多首屈一指,总数不下六千。但家花不及野花香,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徽宗是什么时候瞄上李师师的呢?据史书记载,他在执政的第十六年,开始微服出行,经常乘上小轿,带几个贴身内侍,游历妓馆、酒肆。大约三年以后,有个叫曹辅的鲠直谏官,在上奏时挑明:“易服微行,宿于某娼之家,自陛下始”。这个某娼,显然指李师师。宋徽宗与李师师的关系在他刚刚微服出行的那一两年里开始,到三年以后,已经路人皆知了。

然而,皇帝毕竟不能每天都微行啊,以李师师的美貌与才艺,在皇帝光顾前也并不缺少捧角的名人。当时有两个叫邦彦的,也经常出入她家,一个是后人称为浪子宰相的李邦彦,另外一个就是擅长音乐的著名词人周邦彦,他当时正主持最高的音乐官署大晟府。师师对周邦彦很专情,与他一同起居,已到了想嫁不能嫁的地步。

有一个冬夜,周邦彦先到李师师家,不料宋徽宗不期而至。臣下必须让君王,仓促之间,他就藏进了床下(也有种说法是藏在墙壁的夹层里,似乎更合理)。宋徽宗带来了一枚江南新上贡的橙子,还与李师师打情骂俏。周邦彦在壁间里听得一清二楚。皇帝走后,周邦彦又出来重新当座上宾,然后把宋徽宗与师师卿卿我我的场景谱成了一首词。

下次再见宋徽宗时,李师师便唱起了这首词。宋徽宗一听,这不是在说上次幽会的情事吗,就问谁作的,李师师说是周邦彦。皇帝大为恼火,他不能让臣下知道微行的隐私,更不能容忍臣下与自己共享一个女人。来日上朝,宋徽宗就以工作不力为名,罢了周邦彦的官,将他贬出京城。

隔了一两天,徽宗又私下行幸李师师家,不见她的踪影,一问才知道去送周邦彦出京了。一直坐着等到上更时分,也就是晚上七八点,师师才回来,愁眉泪眼的。一见徽宗在,连称“臣妾万死”。在艺术才华上,徽宗还是欣赏周邦彦的,就问:他今天可有新词吗?李师师说:有《兰陵王》词。徽宗就让她唱一遍,李师师道:“容臣妾奉一杯,唱这首词祝福官家。”唱完,徽宗大喜,召周邦彦回朝。从周邦彦的履历推断,这事应在宋徽宗三十五六岁、李师师二十左右的年纪。

据《宣和遗事》说,李师师是有丈夫的,名叫贾奕,担任右厢都巡官,相当于街道的治安长官。见皇帝给他戴绿帽子,实在气不过,也写了词,描摹他想象中皇帝偷情的场面,下半首大意是说:一夜说不尽的山盟海誓,檀木沉香吐着幽幽的香气;良宵苦短,有随从提醒皇帝,再不回去就赶不上早朝了;于是起驾回銮,留下一段珍稀的鲛绡手帕当作宿夜的资费。

贾奕还把这件事辗转捅给了谏官曹辅,惹恼了宋徽宗,被贬到了海南琼州。不过这些都是小说家言,我们只能姑妄听之。《宣和遗事》还说,宋徽宗四十二岁那年,“册李师师做李明妃,改金钱巷唤做小御街”。册妃之事绝无可能,因为册妃是大事,不能不载入正史。“小御街”或许来自民间八卦,用来称呼宋徽宗微行必经的金钱巷,也隐含着对天子狎妓的嘲讽。《水浒传》里还有一个情节,说宋徽宗是从地道私幸李师师家的,这一点其实也不可信。因为史料说徽宗“微行并不避人”,完全不必再修地道暗渡陈仓。

宋徽宗这段风流韵事,形象展现了王朝末日的醉生梦死。果然,数年之后,金军兵临东京城下。宋徽宗仓皇把皇位传给儿子宋钦宗,自个儿当了太上皇,自顾不暇,也不能顾及李师师了。李师师的命运开始急转直下。

野史笔记里有很多李师师在抗金方面的传说,说她“慷慨飞扬,有丈夫气,以侠名倾一时,号飞将军”。 勾划了这位名妓的另一面,这在大体上是可以相信的。

据《李师师外传》,当时河北告急,她向开封府表示,愿意献上宋徽宗前后赐她的钱财,资助抗金军饷。她还辗转托人求太上皇,准许她出家为女冠。女冠就是女道士。宋徽宗为她安排了开封城北的慈云观。但不久金军攻破东京,主帅挞懒声称金朝皇帝也知道李师师芳名,一定要送去金朝。搜查数日,不见踪影,最后傀儡皇帝张邦昌派人抓到了她,送往金军营帐。李师师对张邦昌大骂:“我虽是卑贱的歌妓,蒙皇帝眷顾,宁可一死。你辈高爵厚禄,朝廷没亏待你们,却北面事敌,我岂能当你们的见面礼?”说着拔下了头上金簪,猛刺咽喉,不死;又折断了金簪,吞金自杀。这是《李师师外传》安排的结局。

▲1998年版电视剧《水浒传》剧照。剧中为李师师安排了另外一个结局,让她与燕青一道离开,体现出大众对师师的喜爱和命运期待

《外传》里继续渲染说,宋徽宗被俘到金朝,听说李师师自杀,不禁涕泪横流。也确实有种说法,说宋徽宗没有忘情旧事,写过一篇《李师师小传》。宋徽宗死后,金人把这篇小传附在他给大金皇帝写的一大摞子屈辱的谢表之后,集成一册,刊印出来,在宋金两国的边境市场上发卖了四五十年。南宋士大夫家里也多有收藏,可惜没流传下来。

但据权威史料,宋徽宗禅让皇位的那一年,宋钦宗就下旨,对李师师等曾侍奉过太上皇的倡优之家和其他艺人全部没收家财,为的是凑齐金军勒索的巨额金银。李师师的金银财货,应该在这次彻底清查中被抄没了。当然,以她任侠的个性,主动拿出一部分用于抗金义举,也不是没有可能的。第二年二月,东京城内各色艺人一百五十家被押往金营,“哭泣之声,遍于里巷”。《李师师外传》记她怒骂张邦昌,应该就在这时。

但综合南宋各种记载,李师师在家财被抄没后,既没有吞金自杀,也没有像诸多歌妓乐工那样被俘北上,而是飘然出京,安然南渡,先是流落于浙江中部一带,由于名气与色艺,仍有士大夫邀请她来唱小曲。但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打击,颠沛流离的磨难,她容貌憔悴,不再有“向来之态”。两宋相交之际,有一个著名诗人叫刘子翚,他写了一组《汴京纪事诗》,对历史研究很有参考价值,有一首就写到李师师: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年动帝王。

刘子翚写这首纪事诗的时候,李师师已经四十开外了,经历了家国沧桑,说她“垂老”,并不过分。有意思的是,刘子翚有个孙子叫刘学箕),也许从祖父那里听到了故事,还特地为李师师的肖像画题过一首词。刚刚的诗里说“师师垂老过湖湘”,说她从浙江中部又流浪到了湖南。几年后,一个湖南转运副使被罢官,罪名之一就是近年“认倡人李师师为姑”。我们不知道这个人认她做姑姑的真实动机,但李师师流离到湖南一带,是铁板钉钉的。《宣和遗事》说她“流落湖湘间,为商人所得”,似乎也有所根据。

两宋之际还有一位词人叫朱敦儒,他有一首词,开头说“唱得梨园绝代声,前朝惟数李夫人”,从身份与经历看,这位李夫人应该就是李师师,前朝也只有她称得上“梨园绝代声”。词最后说,“樽前忽听当时曲,侧帽停杯泪满襟”,表明词人在宴席上听过李师师唱汴京旧曲,双方还有过叙谈,这才让词人侧帽停杯,泪满襟怀。

结合这两首诗词,我们可以推断,南渡以后,李师师流落到湖南一带,谋生手段依然是身穿破衣衫,手拿着“檀板”,演唱小曲,却已完全没有当年的神采与风光。在她隐含忧思的眼神里,是否在追念自己享誉一时的绝代歌声,回忆自己名动帝王的东京梦华,浮想起那个给国家带来灾难与动乱的风流君主?

在这以后,李师师不知所终。灾难与动乱将她也彻底湮没了。

且存下转发这张海报

邀众看官一道赏故宋风景

文章作者

虞云国

发表文章101篇 获得22个推荐 粉丝172人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历史。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虞云国·水浒里的宋朝百态

名家趣味解读40种宋代风俗生活

23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