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1 服饰里的晚明:吴罗宋锦、东坡巾和马面裙

作者:蒋晖

2023-02-19·阅读时长7分钟

36121人看过

1.1 服饰里的晚明:吴罗宋锦、东坡巾和马面裙

27.6MB
00:0020:06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蒋晖。今天我们开始《明代生活美学》第一讲,吴罗宋锦:服饰里的晚明。可能大家都知道,在传统中国,穿衣带帽从来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不同身份的人应该穿什么、戴什么都是明文规定的,服饰里隐藏着身份、权力和当时的社会风貌。

这一讲我们就透过服饰来看看晚明社会,主要分为三部分来介绍:第一,明代那些远洋出海的绫罗绸缎,第二是从宫廷到民间的流行风尚,第三是穿衣的两种极端:道袍与服妖。

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明代出口的绫罗绸缎。

明代从洪武元年也就是1368年朱元璋立国,到1644年崇祯17年最后一个明朝的皇帝朱由检殉国,整个明朝276年。

在这276年当中,以江南为中心,苏州、杭州、松江、嘉兴、湖州是全国几个丝绸的重要产地。

说到明代的丝绸,在最早开国之初,朱元璋曾经下令,农民凡是家里有5亩田到10亩田的,要栽种桑麻、棉花各半。所以整个明代的种植纺织业的规模,还有贸易的规模,丝绸纺织品的工艺水平,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史以来之最。明代的丝绸的品种既有绢、纱、罗、锦等传统的丝织品,也有苎丝、改机、丝绒、织布等创新的品种。


明代女子着罗纱裙 
明 陈老莲作品 局部

明代的丝织品最重要的一个产品是缎,缎最早起源于宋朝,宋朝不叫缎,称为苎丝,直到明朝才把苎丝改称为缎子。缎子的花纹有暗花、有光束,有金丝、有彩妆,品类非常繁多。举例来说,崇祯朝苏州吴县地方志上说,当地生产的最上等的缎子叫清水缎,次一点的叫倒挽缎,那么质量最低一级的叫丈八头缎,是明代最流行的高档的衣服面料,其中有一个比较独特的品种叫闪缎,这个衣服穿在身上,随着人这个行动、坐卧会闪闪发光,而且有颜色的差异,所以叫闪缎。闪缎是采用了经纬不同颜色的丝、线,所以面料从不同角度来看都有一种闪光的效果。

那么这种色彩组合也是精心设计的,比如红闪绿、蓝闪紫、石青闪月白,这种搭配的技艺也可以运用到其他的丝绸产品中,比如说有闪绢、闪绫、闪纱、闪罗,那么我们俗称绫罗绸缎,排在第一是绫,什么是绫呢?在明代,这种面料不再是指以前单指斜纹或者斜纹提花的这样一种丝织品,而是包含了一些缎的织物,那么吴地,就是江南苏州生产的绫就是吴绫,当地叫油缎子。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

比起绫跟缎子,还有一种丝织品非常重要,就是锦,“锦绣”的“锦”。锦代表了中国古代丝织品的最高技术,是把蚕丝先染再织,锦的整体图案非常紧凑,浑然一体,看起来不是丝织品的花纹,它的底子有明显的区分,锦这种面料紧密而厚实,非常耐用,那么人们其实不舍得把它用来做衣服,而是做一些高档家具的坐垫,装饰室内的一些窗帘。

明代最有名的锦有两个产地,第一种叫蜀锦,蜀锦最早是皇家织染局生产,价格非常昂贵,一匹蜀锦当时的工价就要50多两银子,蜀锦厚实而华美。明朝正德年间,蜀锦的织造技术传入江南,对当地苏州地区的宋锦产生了影响。江南地区所生产的宋锦,它有海马纹、云鹤纹、宝相花纹、方胜纹等各色图案,五彩缤纷,结合了蜀锦的工艺,技术远超前代。


蜀锦中的铺地锦,又称“锦上添花”,是在缎纹组织上用几何纹样或细小的花纹铺满地子,再在花纹上嵌织大朵花卉(有的加嵌金线),如宝相花,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显得格外富丽堂皇。
(图片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为什么叫宋锦?宋锦仿制了宋代的纹饰风格,看起来是简单的几何形的纹样,但是重重叠加,在纹样的骨架当中再次添加一些花卉、动物的图案,层次非常丰富。明代生产的宋锦产于江南,色彩非常浓艳,看起来庄严而富贵,所以用来做一些宫廷、富贵人家家具的垫褥,或者做一些高档的文玩的礼品的匣盒,用来做包装,赏心悦目,还可以用来做一些书籍的书皮——对图书要非常珍爱,才舍得用宋锦。明代这么多种类的丝织品,体现了当时极高的生产工艺水平和极高的消费水平。

我们知道穿衣往往体现了一种时尚和流行。讲了这么多面料,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在明代,从宫廷到民间,人们怎么穿衣带帽。

明代开国之初,朱元璋对于士农工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是有明确的关于穿衣服饰的制度,不能僭越,僭越就要进行处罚。所以开国之初很多平民百姓穿的都是相对朴素一些的棉布织物。

但是到了晚明时期,尤其是万历时期,随着远洋航线的打通,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个时候,丝绸的生产、出口已经成了一个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大产业。从事丝绸生产不仅能够获得非常大的利润,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当时北京宫廷里的贵妃、宫女们所穿戴的衣物,大多是来自于苏州、杭州、南京等宫廷派出的织造机构获得的面料。从成化年间(明宪宗朱见深使用年号)开始,宫中的这些贵妃们所穿戴的衣物逐渐地开始以江南地区流行的式样为时髦,所以当时流行苏样,也就是以苏州、松江地区流行的服装样式,作为一种追逐的目标。成化朝最得宠的有一个著名的万贵妃,据说她就喜欢苏样、苏式,其实从宫廷的这一种时尚也其实可以看到社会风尚的变化,苏样、苏式看起来比原来的宫廷样式更加素净、淡雅,包括了一些发饰,首饰,互相的搭配,穿着千变万化,引领着北京宫廷里面服饰的潮流。


明 仇英绘画 局部

说完宫廷,再把眼光转向民间。我们来看看明朝的男性一般怎么穿。

今天重点想说说的明代文人的穿衣戴帽,先说头上的巾、帽。明朝开国之初,关于头巾的样式,朱元璋曾经自己下令别出心裁制作了一种男子佩戴的头巾叫做四方平定巾,这个名字非常吉祥,充满了政治意味。到了晚明的时候,各种样式的帽子、头巾千奇百怪,层出不穷。文人最早开始流行一种以苏东坡曾经戴过的头巾叫“东坡巾”,大家都非常的喜欢,样子看起来高古文雅,其实也是读书人追求的一种复古之风,东坡巾很快就从读书人的圈子又慢慢扩大,很多平民老百姓、富人也以穿戴这个作为一种时髦。

总之,当时人们戴着各种头巾,高低前后不时地进行调整,千变万化。说到帽子,有一张唐伯虎的好朋友张灵给他画的画像,这是唐伯虎中了南京解元之后的这么一个形象。他戴的帽子有点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藤编的所谓的“铜锣帽”,其实当时叫做“直檐帽”,或者说是叫大帽,“大小”的“大”。


唐伯虎中南京解元像 (图片来源:百度)

这种帽子代表了当时唐寅唐伯虎的举人身份。这种帽子最早起源于宋代,在元代开始流行。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在南京监考,他看见来参加考试的这些秀才、举人站在大太阳底下晒得大汗淋漓,于是很体贴地说,每个人给你们一顶遮阳的帽子,这种用来遮阳的帽子,大帽,后来就成为了明代的举人、贡生、监生,这些比较高级读书人的一种正式的礼服。

所以举人、监生戴这种帽子,一看就是一个举人,戴这种帽子一般要搭配穿一种叫圆领,穿的是青色的圆领,这种搭配起源于洪熙朝(洪熙,为明朝第四个皇帝朱高炽的年号)。所以当时唐寅的画像里面是头戴大帽,身穿青圆领,其实这符合国家的服饰礼制。

那么代表读书人的身份的还是回到头巾,当时有一种就叫“儒巾”,是儒生之巾,一般来说唯有取得功名,至少是个秀才,一般老百姓是不允许的,但是后来规矩也就乱了,爱戴什么就戴什么。


明代儒生服装 
明 陈老莲绘画 局部

说完帽子说衣服,明代男子日常在社会上在家里面穿的一个便服,大多是袍、衫,穿得最多的一种叫“直裰”,我们习惯把它称为“直身”,穿一件直身,这个衣服宽袍大袖,一件到底,类似于我们穿的长风衣一样,与道袍相似。

秀才日常穿的叫做“襕衫”,在明朝,“襕衫”就是秀才的专用的,我们称之为制服。襕衫表示他的功名只限于秀才,襕衫破旧,代表他的一种窘境,那么襕衫其实也是一件比较大的、长的深衣,到了清代或者民国时代,我们习惯把它称为“长衫”,读书人的这么一种制服。


明朝《三才图会》记载的襕衫 (图片来源:百度)

方巾配襕衫,规矩也是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定下的这么一种服装的礼制。

妇女的服饰也是千姿百态,明代普通妇女的服装比较朴实,主要有一种叫襦裙,襦裙上身是一种短的衣服,下身就穿裙子,束腰带,上衣的长度比较短,不能过膝盖,那么这种就是上衣、下衫合称为襦裙,裙子的风尚也一再变化。


明代女子着襦裙 
明 陈老莲绘画 局部

崇祯初年,北京的这些女子穿的裙子颜色多是素白色,那么裙摆上面可能会有一些刺绣作为一种装饰,作为一种花边,也比较简单。那么这个裙服最早只有六褶,就是六福裙,所谓“裙拖六福湘江水”,但是后来大家觉得六福好像不够动人,就给它加,变成了八福。这些裙子的这种细细的褶皱能够让人走起来有一种水波荡漾的视觉感受。


明代女子头戴假发、着六福裙 
明 陈老莲绘画 局部

当时的一位学者就观察京城女子的这种服饰的变化,他得出一个结论:很早的时候,北京女子的服饰是十几年才有一次大的变化,但是后来加速度了,好像没几年,再到北京城一看,已经是完全不一样的时髦,后来是这个速度是越来越快。

那么,在任何时代,女性一直走在追求时尚的前端。

前一阵子在法国巴黎,一个著名时尚品牌的旗舰店门口曾经发生了华人的女性们抗议某品牌抄袭,抄袭的就是我们明代的很典型的一种女装,就是马面裙。马面裙宋代就有,是一种褶皱裙,中间有一段比较宽大,称为“马面”,裙服上面也是有刺绣不同的颜色的搭配,有一些吉祥的图案,看起来色彩绚烂。


明代女子着马面裙 
明 陈老莲绘画 局部

这些明代女子的裙装因为有褶皱,它动静相宜,就是你走起路来的时候裙子会摆动,那么褶皱就像这个波浪一样,如果静止不动站着,那么是亭亭玉立,显得端庄大方。


梳妆打扮的明代女子 
明 陈老莲绘画 局部

为了显得自己与众不同,当时的人们穿衣服确实是挖空心思,包括各种各样的配饰也是纷纷出笼,女子不戴头巾、不戴帽子,但是她们有专门的一种假发,可以用来佩戴不同的首饰,这种设计让她的发饰造型可以经常改变,假发的出现在当时大受欢迎。

转发与分享

邀你共赏明代的物色与文心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蒋晖

发表文章8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4人

作家、明朝艺术史研究专家,《长物志》校注者,著有《明代大理石屏考》、《园林卷子》、《明式苏州》、《吴门牧云》、《精致苏州》《读城・行走苏州》《隐逸同里》等。近年来从事中国古代艺术史文献整理,涉及中国古代艺术史、书画、器物收藏等领域。点校、译注阮元《石画记》。央视首播的国内第一部藏书文化纪录片《纸寿千年》总撰稿、策划。“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明画全集》《嘉兴卷.概述》撰稿工作。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蒋晖·明代生活美学60讲

古、雅、隐,新中式生活启示录

7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3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