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2.12 明代家具(下):折叠家具,变态之美

作者:蒋晖

2023-06-25·阅读时长9分钟

5714人看过

2.12 明代家具(下):折叠家具,变态之美

31.6MB
00:0022:59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蒋晖,今天我们谈一谈明代家具里面的另类。

说起明代家具,简洁高雅,多一寸则肥,少一寸则瘦,在美学上确实开创了符合我们中国人审美的崭新空间。所以几百年之后,明代家具还影响到北欧一些家具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他们从明代家具中寻找灵感,作为西方设计师,感觉到明代家具视觉上充满了东方人含蓄空灵的思考,在材料利用方面是尊重、充分利用每一寸木头,不仅是审美非常高级,也注重实用性。

晚明江南文人参与到了家具,在扩大室内空间的设计,所以明代家具至今大放光彩。今天很多人布置自己的住宅空间或者社交场所,还喜欢将明代家具作为一个元素进行混搭,效果也不错。但是今天我们要谈的是晚明家具当中几种比较另类的存在。

斑竹榻,图片由主讲人提供

第一种是用竹子制作的家具。文震亨的《长物志》第六卷“几榻”是明代很少见的,专门用来谈论当时家具的一部专著。他开篇谈的第一件家具是榻,就是床榻,我个人觉得当时的床榻在一个家里面,在一个空间里面的地位是最高的,打一个可能不很恰当的比喻,有点像我们今天家里面客厅里的沙发,很多布置都是围绕着这一块区域展开的。

当时明代“榻”做法,除了木头就用竹子做成的。湘妃竹榻7尺多长,相当于2米多。湘妃竹本身是一种纯天然的材料,清秀质朴,但是湘妃竹上面那种斑斓如同泪痕的天然装饰,时间使用久了之后,竹子的颜色红黄相间,非常有个性。竹榻夏天使用更是让人的肌肤能够感受到清凉。作为一件家具,竹榻的素朴,正是他高贵特别有个性的地方。

湘妃竹香几,图片由主讲人提供

张凤翼曾经有过一张竹榻,他认为是他最珍贵的一件收藏的私人家具,张凤翼将自己的园林空间打造得如此美好,但是后来因为家境慢慢凋落,不得已将自己这一张看得很贵重的竹榻转卖给了别人,卖到了山东,从江南过黄河到了山东。

张凤翼就非常地感伤,专门写了一首诗,记录了这一段历史,在他的心目当中,这是比奢华的紫檀、黄花梨,当时流行的有大理石镶嵌的床榻都更加重要的一件家具,因为它有个性。文震亨也认为用大理石来镶嵌床榻不是很合适,一榻清风,自然朴素。文人画当中,我们经常看见有一个空间,一个书斋,比如说像倪云林,他描绘自己的书房空间有一个自画像,只有一个竹榻,我们想象一下是用竹篾细细地编织出一种斑斓紧密的图案,主人很舒服地盘腿,或者很惬意地斜靠在竹榻上面,充满了一种浪漫的想象。

南宋赵伯骕《风檐展卷》,现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

清朝人沈朝初在《忆江南》系列的一个作品当中写到:苏州好,竹器半塘精。卍字阑干麋竹榻,月弯香几石棋枰。斗室置宜轻。

他称赞苏州人制作的竹器在山塘街一带售卖,卍字阑干,加上有花纹的麋竹,认为这样一种装饰是非常符合江南人的审美格调。李渔也说,当时苏州人做的竹器,还有淮阳人制作的木头家具号称“甲于今古,冠乎天下”,这是竹子的家具。

第二种,树根、树藤家具。文震亨在“几榻卷”家具里面第三件提到“怪树天生,曲折环绕”这样一种用材,树藤还成了一个圆,砍掉一半,成半圆了。然后这段木头伸出三个腿足,“出自天然,摩弄滑泽”,这种可以用来做香几,小几或者就放在榻上面倚靠的小型家具,追求的自然嶙峋,非常的珍贵。

藤椅,图片由主讲人提供

晚明有一个人叫贺恩,浙江乌镇人,本来他不姓贺姓陆,是一个酒店老板的儿子,当年有一个北京制作家具的高手贺四来到乌镇,替一户人家做非常高级的家具,做一些工艺品。小陆经常跑去看,看了以后他回家就自己模仿,最后被贺四发现以后觉得这小孩子很有天才,于是将他收为弟子。贺恩从此江湖人称小贺,就特别擅长制作这种树根类的家具。

另外还有一个苏州人叫江春波,是个孤儿,从小就被后母虐待,他曾经被一个四川前来游方卖药的道士收留,从此就跟他到峨眉山,到全国的各地深山里面不断地学习,用树根、树藤制作的这种小型家具。

晚年以后他回到苏州,住在无锡的“五浪山草堂”,就是拿这种藤木、瘿木、湘妃竹制作一些非常小的拂尘,如意,还有一些小家具,当时的富人是争相购买。他生活的年代比较早一点,所以当时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都跟他有很密切的交往,江春波得到高寿,90岁的时候才去世。

王士性总结苏州人的个性,他作为一个人文地理学家就说:苏州人聪慧好古,他们制作的这种几案、床榻,最近都是用紫檀、花梨作为一种流行,“尚古朴不尚雕镂”,就是说苏州人不再仅仅以紫檀、花梨作为时尚,讲究更加自然古朴的一种追求。

这样一种做法是直追“商周、秦汉之式”,所以导致“海内僻远皆效尤之”。这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以来,苏州地区制作另类家具才发生的一种现象。

确实,家具的样式往往都是追求时尚,就像松江人范濂,在他的笔记里面说,当时流行的细木家具,比如说像书桌、禅椅一开始都是特别有钱的人才去追求的,但是后来民间慢慢的风气所及,开始大家越来越追求精致化,最后一些纨绔奢豪认为像榉木---江南地区最普遍的家具用材已经不珍贵了,一定都要用花梨、瘿木、乌木、相思木,黄杨木,极其贵巧,动不动就要“万钱”。

树根天然几,图片由主讲人提供

那么这样一种现象作为文人来说,其实也是有点无可奈何。所以文震亨他提出当时的一种家具的样式叫做“天然几”,最好用有纹理的,比较高级的铁力木来制作,要求相对的长,不可过8尺,厚不过5寸。这样一种用材,在今天的人看起来也是极尽奢豪,一块面板单独就只是一块木头,行家称为“一块玉”。这样一种做法,既体现了他们对材质的追求,但是在形式上他提出叫“天然几”,不要求去雕刻得如何繁复,这可能就是符合像文震亨这样一些文人,他们参与家具设计时候的一种追求。

晚明交椅,图片由主讲人提供 

最后我们聊一聊折叠家具。《长物志》里面说的很详细的一种折叠家具是交椅,腿部嵌有金属作为装饰,还有白银做的绞钉,可以打开来折叠,那么这种交椅不仅仅是可以放在厅堂里面。如果说主人到山中去游玩,短途的旅行,携带这种交椅随时都可以休息,还可以把它放在船舱里面。如果是走水路,当时也是一种很普遍的旅行方式,那么交椅折叠起来,搬运就非常的方便。

《长物志》还说到一种小型的折叠床,是出自于浙江永嘉地区,还有粤东地区,也都有这种小型的折叠床,也是外出旅行的时候放在船舱里面,携带安放都非常的方便。

《长物志》提到了一种皇宫内府所制造的独眠床,没有具体的描述,独眠两个字,那么我们推测它就是一种小型的单人床,我怀疑这是当年明代天启皇帝的杰作。

国立故宫博物院藏熹宗悊皇帝御容

明末的藏书家蒋之翘写过《天启宫词》,记录了天启时代皇宫大内的很多秘闻。《天启宫词》说,皇帝朱由校喜欢亲自拿斧子、凿子、刨子,做木匠,拉大锯,开木料,精雕细刻,打磨家具。这是一位不爱做皇帝,爱做木工的奇葩人物,也是暗藏在紫禁城里的一位木匠界的顶流了。

明代的木工界,有的人是会做“大木”,造房子,有的是“小木”,就是做家具。可是我们这位朱由校他是既做大木,又能做小木,两者结合,他还做了一种特别奇怪的微缩型的家具,就是将这种房屋宫殿微缩起来,做了一种迷你的模型。

《天启宫词》说“大事多教属厂臣,手营窄殿秘如神。氍毹恰受三人坐,藻井勾阑色色新”。国家大事不管,全部交给了魏忠贤。魏忠贤往往就是看着皇帝在那个地方斧凿齐飞,干活干得最起劲的时候,魏忠贤前来报告有什么事情,那天启皇帝大手一挥你去处理,这样大权旁落。“手营窄殿秘如神”,“窄殿”,我的理解就是微缩的宫殿模型,好像今天我们在一些售楼处看到有一些楼盘都是微缩的模型。

《天启宫词》在这四句诗的后面还有一个注释,他说皇帝就喜欢做木匠,早晨晚上都亲自在做这种小房子,就是做这种模型,雕刻非常的考究,一般工匠根本比不上他的手艺。但是这种场景只有跟他非常亲近的内臣,也就是太监才能够看到,他自己大概也不好意思,也是偷偷地在钻研这个技术,不好意思给大臣看见。只有那种太监,有一份名单,当时有涂文辅、葛九思、杜永明、王秉恭、胡明佐、齐良臣、李本忠、张应诏、高永寿,算起来一共是9个太监,也可以说是9位高手,围绕着天启皇帝在那个地方每日营造。史料记载,“熹宗朝夕营造,每营造得意,即膳饮可忘,寒暑罔觉”,完全沉浸在一个手艺人的世界里面,吃饭也想不起来,睡觉也想不起来,也不觉得冷,也不觉得热,是非常地痴迷。

我看到过一个记载,天启皇帝制作了自己的作品之后,总是要觉得能够得到世人的认可。身边围绕着这些亲信,有可能就是一味的夸扬,夸赞皇帝做得好。他有一次就安排了小太监将亲手制作,用来遮挡桌子上的灯烛的这种小屏风,上面雕刻了喜鹊、梅花图案,他命令太监拿到皇宫外面的市场去兜售一下。结果小太监报告说,皇帝做的东西太了不起了,我前脚出门,很多人看到了这8件小灯屏之后,大家围拢过来,互相加价,卖了非常高的价钱。天启皇帝听了之后,龙颜大悦。

漆几,图片由主讲人提供

如果说做木工还仅仅是天启的一种爱好,那么在家具生产产业链上面,天启皇帝可谓是孜孜以求,为什么这么说?他还是一个很出色的漆匠,就好比家俱产业上下游他都要控管质量,这是连鲁班都没有办法做的,鲁班就是一个木匠不会做漆。

我们都知道漆匠做漆工艺非常的繁复,“大漆”制作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很多特别的分门别类的技术,比如说有嵌螺钿,有各种描金,据说天启皇帝一方面学习各种油漆技术,包括来自于日本当时很流行的莳绘工艺,同时将宫廷里面,前朝他的老祖宗永乐、宣德皇帝当时特别著名的“果园厂”,这种“剔红”、“剔黑”、“剔五彩”的各种漆器,他都一一拿来解剖学习。

《天启宫词》说“考工厘正六宫多,湛黑施丹费揣摩。御漆原同宣漆样,黄金煜爚不称倭”,就是讲它各种的前朝御制的漆器,它都要用来研究。还专门研究日本的漆器,就是倭漆里面为什么会有这种金粒子闪闪发光?

如果这一些记载都是真的,那么我们回到前面讲的《长物志》里面提到的内府所造的独眠床,看来语焉不详,非常有可能是当时的天启皇帝所制作的一种新型产品。

江南文人参与家具设计,自己玩玩高兴就好,而天启皇帝他御制的家具还要沿街叫卖,要卖给这些识货的人,从市场反应来获得这种心理的满足,价钱越高,皇帝越开心,国家大事都交给了魏忠贤,自己安心做一个能工巧匠,这算不算心理变态?只能说明朝的皇帝真会玩。

元张雨题《倪瓒像》,现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

古人制作家具,制作几榻,虽长短广狭,不一定那么整齐,但是放到空间里面一定是要古雅可爱,家具、赏石都是园林里面充斥着空间、本身成为园林空间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有观赏性,也有实用性。所以在明代,园林很多时候不只是一个炫耀性消费的地方,很多情况下园林也会退隐其后,成为一个展示的空间背景。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是单纯的考虑到这种物质财富的消费炫耀,我们要承认,明代文人园林的这种精神内涵,其实是非常强大的。

如果脱离了明代园林的文化属性,不去考虑这些园林主人他们本身具有的较高的文化修养,或者至少他们思想上是有自己的这种创造性,待人接物,看待世界的方式,富有自我意识,有一种智慧。那么有好的园林主人的这种园林,我觉得才是有生命,有温度的。就算经历了战乱,最后消失毁灭了,它依然能够留在纸上,就算是留在纸上的这么一座园林,也代表了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一种坚持。从这个角度来看,笔墨比石头,比时间都更坚硬。

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下期再见。

转发与分享

邀你共赏明代的物色与文心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蒋晖

发表文章8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4人

作家、明朝艺术史研究专家,《长物志》校注者,著有《明代大理石屏考》、《园林卷子》、《明式苏州》、《吴门牧云》、《精致苏州》《读城・行走苏州》《隐逸同里》等。近年来从事中国古代艺术史文献整理,涉及中国古代艺术史、书画、器物收藏等领域。点校、译注阮元《石画记》。央视首播的国内第一部藏书文化纪录片《纸寿千年》总撰稿、策划。“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明画全集》《嘉兴卷.概述》撰稿工作。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蒋晖·明代生活美学60讲

古、雅、隐,新中式生活启示录

7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6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