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3.13 艺术人生:图文出版的黄金时代

作者:蒋晖

2023-08-12·阅读时长5分钟

3135人看过

3.13 艺术人生:图文出版的黄金时代

18.8MB
00:0013:39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蒋晖。欢迎进入《明代生活美学》——图文出版黄金时代。

今天我们看明代的一些书籍,主要可以分为官刻、私刻、坊刻。最高等级的是国家官刻,比如说像国子监做的课本,专门给皇帝皇后读的一些书;私刻也称家刻,比如说像我们上一期讲到的叶绍袁的妻子,女诗人沈宜修,就曾经把自己家族里面的一些女性创作的诗歌出版了诗集《伊人集》,坊刻比较好理解,就是社会上以商品来看待,做的这种出版业。

当时江南地区的南京、苏州都是重要的出版中心,很多来自于安徽的商人进行出版活动,进行古代的雕版印刷雕刻的一些匠人,很多高手也都来自于安徽,当时刻一套书也是按照字数、页码,按数量、按要求来论价钱,刻起来速度非常快。

有可能是一个文人写了一本书,他这边还在写,那边已经在刻,如果是为了商业利益,写了一些流行的小说、诗词、戏曲,那可能是连夜开工抢时间,这边写完那边赶紧就送过去,也因此造成了明代的刻书良莠不一。

有的课本比如说宫廷、官府刻的,是每个字都很漂亮,行距都很疏朗,用的纸非常高级,有一些廉价的用于底层消费的图书应该说是比较粗糙。还有一种现象,当时也流行一种自费出版,很多潦倒的文人,也刻一些文章诗集,往往是错漏百出。如果单纯为了追求利润而进行大量的雕版、贩卖,晚明的书籍被人诟病,里面的错误是非常多,有点泛滥成灾。

从内容上来说,明代的出版书籍内容繁多,比较流行的像是我们今天高考进行培训的教材,当时就是八股文范文考卷,那是读书人的敲门砖,所以刻的比较多。

还有包括了百科全书,日用的称为类书。类就是类别的类,那是上至天文地理,大到国家的制度、法律,小到教你如何洗衣服、防虫、驱鬼、养花、种菜,这种日常小知识无所不包。

还有一大宗就是用来供人解闷的文艺作品,比如说《西游记》、《三言两拍》这一类的传奇小说,也有包括医学书、农业书、做生意的商业书、讲风水的书。

总之为了追求利润,各显神通,甚至还有专门教人如何写书信的,还分成如何应对官府的诉讼,对长辈的问候信怎么写,朋友人情往来怎么写,生日贺礼的祝词应该怎么说,买房买地的契约合同范本,甚至还有如何给青楼女子写情书。当时像陈继儒就是一位非常专业的出版家,但是还有人冒他的名义来刻书来赚钱,居然风行天下。他知道之后也是无可奈何,只能一笑了之。

晚明常熟有一位大出版家叫毛晋,他最早就是为了自己的一点情怀,喜欢找一些已经失传已久的罕见的古书,找来之后进行复刻,还有自己写的一些诗文,那是刻得非常的精彩,但是慢慢的他就变成了一个专业的大的出版商。他重金悬赏征集天下已经失传很久的各类珍贵的古籍,比如说一些宋版书当中的像《管子》这样一类书,大家只闻其名,很多年没见到,他就重金把这个书找来,进行重新的翻印。

那么这样一种大型的出版机构当时获得了非常高的声誉,甚至有记录,远在万里之外的云南丽江的少数民族的木府土司,曾经专门派人来到江南联系毛晋,要定制刻书,同时也要买他们“汲古阁”的比较高质量的一些出版物。




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

今天我重点想跟大家介绍一本,我个人觉得是晚明甚至整个明代最为奇特最漂亮的一套书——《萝轩变古笺谱》,这是当时的出版家,住在南京的吴发祥主持的一套笺谱。“笺谱”就是笺纸之谱。笺纸今天我们不大用了,我们现在也不写信,但是在古代用来写信的笺纸,或者就干脆可以把它理解为信纸,是消费量非常大的日常文化用品。笺纸就是在信纸上面刻上漂亮的图案,然后进行印刷。

吴发祥(江宁人,明代著名刻版工。所刻《萝轩变古笺谱》是目前发现存世最早的笺谱)做的《萝轩变古笺谱》比我们比较知道的《十竹斋画谱》影响更大,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木板彩印,各种颜色套印中最精彩绝伦的一套书。

这套代表着当时最高印刷技术的笺纸本身,到了民国时代已经“失传”。

《十竹斋画谱》清刊套印,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时传说也就是1923年,日本的艺术史学者大村西崖曾经在东京找到过半部《萝轩变古笺谱》,我们大家熟悉的藏书家郑振铎先生抢救古籍,为国家做了很大的贡献。他当年也是千方百计搜罗社会上的这种古代的笺纸,跟鲁迅先生一样,他们都知道有这么一部书,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见到,一直要到了上个世纪的60年代,机缘巧合,在嘉兴有人从一个乡下老太太家里面发现了完整的这套明代笺谱,居然当时是用来夹鞋样,就是把鞋样一张一张放到书里面。

结果这一套笺谱送到上海文博机构鉴定,当时的文博机构的负责人叹为观止,终于找到了,于是把它“截留”下来。我们打一个引号,并不是真的就是要把它直接收为上海所有,而是提出以上海博物馆相当多的字画精品,整整16幅,包括了文徵明、郑板桥这样一些名家的书画,与嘉兴方面做了一个协调。

《萝轩变古笺谱》,图片来源于上海博物馆

这个笺谱它的特点是在技术上采用了立体印刷,多种颜色的套色,在内容上毫不夸张地说,它是反映了晚明时代最高雅的,最有学养的文人情怀的图案。整整188面,内容我们来看一下,它上面有题画诗、有筠蓝、有博物,包括了各种的花卉、昆虫,宫廷收藏的古玉,还有历代名人的、神仙的神话传说,有各种的典故,进行了完全是原创的一种精心的,成系列的创作,所以是亭台楼阁、山川风云、古代的车马舆服、钟鼎,一幅幅精美的画面透着当时时代所特有的高古之气,令人非常赞叹。

晚明的出版,戏曲小说是其中一个主流的方向,迎合了当时的市民娱乐休闲的需要。举个例子说,在当年苏州的乡下,有一个叫甪直的地方,就有一位叫许自昌的文人,他与当时的文学家钟惺往来密切,与陈继儒也是好朋友。他就曾经一方面给自己的诗文做了精心的出版,同时还出版了大量的当时流行的昆曲的剧本,流布天下。董其昌曾经赞许许志昌说“隐几时牛白,雠书几杀青”。上海的文人李流芳赞扬他“独好奇文异书,手自雠校,悬之国门”。

许氏家族,他的儿子、孙子、曾孙4代都是藏书家,一直到上个世纪的50年代,这个家族的珍贵的藏书还一直有流通到市面上,其中他刻的最有影响力的包括了唐代的诗人李白、杜甫他们的这些诗歌文集,尤其是《太平广记》500卷,数量非常大,影响也很大。因为他本身是一个优秀的戏曲作家,所以在刻书的时候,也刻了很多的昆曲的剧本。下一集我们会聊一聊昆曲,作为整个我们第三部分艺术人生的结尾,我们下期再见。

转发与分享

邀你共赏明代的物色与文心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蒋晖

发表文章8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4人

作家、明朝艺术史研究专家,《长物志》校注者,著有《明代大理石屏考》、《园林卷子》、《明式苏州》、《吴门牧云》、《精致苏州》《读城・行走苏州》《隐逸同里》等。近年来从事中国古代艺术史文献整理,涉及中国古代艺术史、书画、器物收藏等领域。点校、译注阮元《石画记》。央视首播的国内第一部藏书文化纪录片《纸寿千年》总撰稿、策划。“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明画全集》《嘉兴卷.概述》撰稿工作。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蒋晖·明代生活美学60讲

古、雅、隐,新中式生活启示录

7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2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