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25分钟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手表上的孩子
陈丽梅发现事情不太对劲,是从去年,女儿换了新款电话手表后。
女儿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用“小天才”,家长端绑定的是她父亲的手机,陈丽梅一直没管过。上一块手表用了五年,女儿说太卡顿想换新款,陈丽梅觉得,这要求也合理。想着女儿大了,陈丽梅提出直接给她买个手机,没想到女儿坚决不要,只要手表。她没深究原因,花了2290元给女儿换了当时的最新款。
 
 接下来事却让陈丽梅始料未及。她发现,女儿无时无刻都捧着手表在玩,和女儿相处时,女儿总是躲在犄角旮旯,背着人小声对着手表嘀咕。她一走过去,女儿就迅速用手一盖,手表就会黑屏,防她像防贼一样。在客厅的监控里,她也看到女儿一直盯着那块小屏幕。陈丽梅不敢联想:“房门一关,在房间里玩多长时间谁也不知道。”一次她凌晨一点多起来,手机上弹出女儿手表活动迹象的提示,女儿没睡,刚给手表充上电。
陈丽梅记得,女儿的手表等级有19级,3799个积分。她不知道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只是直觉“耽误太多学习的时间了”。陈丽梅有些恨铁不成钢。她觉得女儿的同学们都“更知道着急”。有时女儿给朋友打电话,问对方在干嘛,朋友会支吾着说:“我没干啥,就在玩呢。”“电话那边静悄悄的,能在哪玩?”作为成年人,陈丽梅立刻判断出来,对方可能是在外面哪里补课学习。
女儿对手表的痴迷让陈丽梅不解。她托上小学的小女儿去帮她“刺探军情”。小女儿经常带回一手消息:姐姐又在手表上聊了多久,有些是她同学,有些是陌生网友。女儿到了青春期,要有自己的世界,陈丽梅给自己划的底线是不去看女儿的聊天记录。于是,她按耐了许久,明里暗里提点了几次,终于,一次,她在家长端中发现,女儿手表上的好友达到了80多个人。陈丽梅爆发了。
“她班上总共才50个人,手表里就有80多个人,那都是些什么人?”她最大的担心是安全。为了了解女儿的世界,陈丽梅去网上学了不少黑话。比如认识的朋友建个群,再分头把自己的其他朋友拉进来,本来陌生的人就可以在群里互相添加好友,这就叫“扩列”。再比如,有成年人会用电话手表加上孩子,再引流到其他平台,给一些好处,引诱孩子穿着暴露做一些指定动作,这叫“举牌”。这些信息越看越让陈丽梅胆战心惊。
 
 “谎言是爱的附赠品”、“玫瑰是虚伪的浪漫”……陈丽梅看到女儿手表上好友的名字时,警铃大作:“初中生起些奇怪名字就算了,那些人又是情又是爱的,让我不得不往那个方向想。”她要删掉女儿的好友,女儿不愿意,反驳:“那都是我的好朋友!”但这次陈丽梅铁了心,一口气把她的好友删到只剩四五个。她还给女儿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你舍不得删还一直聊天,我会去警察局报警,通过警方一个一个核实对方的真实姓名,我有权利知道对方是谁,是否是你们真实的同学。”
女儿所有的变化都发生在买了新手表之后。陈丽梅没去深究这是因为孩子13岁进入了青春期,还是手表的原罪。没收手表就没法及时联系孩子,她又不放心。愤怒的她选择给手表官方客服打去了电话反映情况,希望平台能进行监管,也没得到什么答复。也是在这时,她才意识到,当初为什么女儿不愿意要手机。“要是手机的话,那肯定每天要上交的,什么时间用、用什么app我们都一清二楚。手表就没法管,你怎么去从她手腕上扒下来一个个翻?”
陈丽梅代表了很多父母的想法。父母们往往对手机如临大敌,但对电话手表的理解,仍是一个“能打通电话,定位精准”的联络工具。而现在的电话手表,早就在这些基础功能外,发展出了不少可玩的功能。
一名四年级的小男孩在视频通话里兴致勃勃的给我演示了他的手表。表身可以旋转,可以立起来,里面的app可以听歌、看书、玩益智游戏,他特意强调,这是去年出的新款,拍照功能比那些旧款要强上许多。微聊算是最重要的功能,两个手表互相碰一下就可以加上好友。他现在有40多个好友,每天可以用它和朋友聊天,还可以抢积分,积分可以给别人发红包,还可以兑换表盘(注:手表的“皮肤”)。用手表一年时间,他的等级已经达到了30级。
 
 除了功能丰富,电话手表还通过一些功能设置制造了社交群层。在电话手表圈中,“小天才”毫无疑问是占市场份额最大的品牌。它无法与不同品牌的手表用户互加好友,于是,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被“社交孤立”,也只能购买这个品牌。
作为一名四年级女孩的父亲,孙旭亲眼看见小区里有几个用“小天才”的孩子们聚在一起,奚落一个使用其他品牌手表的孩子。刘琪甚至为这事和儿子拉扯了快一年时间。儿子坚决不肯用另一个品牌的电话手表,还告诉她,现在学校里90%的同学用的都是“小天才”。刘琪最终妥协了,一拿到手,儿子立刻举着手表兴奋地拿她抖音拍了视频:“终于可以一雪前耻了!我终于可以加好友啦!耶!”当天,他就拿着手表去小区里“碰”回了很多好友。
深圳教师王蕾2016年开始教书,她发现,班里的孩子们人人都有手表,有时她会发现孩子偷玩手表没收,查看使用记录时,她看到许多孩子的使用时长已经远远超过了正常范畴。使用手表交流已经成为了习惯。她曾发现有两个学生,在学校队列里排队时,就迫不及待用手表互发消息约定放学后的活动。等孩子升入五六年级,玩手表的方式就有了变化,会更频繁的发“好友圈”(注:类似微信朋友圈),对手表的依赖也更强。
 
 其实,电话手表的“隐患”早被觉察。王蕾记得,早在2021年时就有听说过有规定,不允许带手表进入学校,但这项规定在各校执行力度不同。王蕾的学校没有强制要求,孩子玩手表的问题就越发明显起来,当老师们聚在一起时,不约而同都会提到班上孩子沉迷手表的话题。
孩子们已经在手表中构建出了一个自己的社交圈。这是一个隐秘的,成年人难以进入的世界。
在看不见的世界里
吴路13岁,今年刚升入初一。他九点半上完课回到家,又做了一小时作业,才空出时间和我们聊聊。当我们向吴路的母亲提出采访请求时,她告诉我们,“我不懂他玩的那些,你直接去问他”。她对吴路玩手机管得很严,只有节假日才能下发一会儿,但她没把玩电话手表当作一件大事,几乎不管。
这种忽视让吴路在严丝合缝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了一丝空隙。父母对他的管教严格,会翻看他的微信聊天记录。一次,父亲在微信上翻到过他和朋友“骂来骂去”的聊天,大发雷霆,勒令他不要和那个朋友再来往。“我们单纯想解压,”吴路这样解释自己和朋友互相说脏话的原因:“不知名的原因,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平时太无聊了。”
如果不给父母看自己的手机,就会被禁止接触手机。但手表是个法外之地,有时,吴路一周会用手表和朋友们打30多小时电话。
在交谈中,无聊这个词多次出现在吴路的口中,“因为很无聊,非常无聊,每天都很无聊。”“没意思,做什么都没意思”。吴路的生活被安排的很充实,周一到周五每晚都有课外班,周六三节补习,唯一空闲的时段是周日的上午,那是他最期待的时间,理由是可以睡到早上九点。他对比其他同学,觉得很多人没这么多补习,也可以比较自由的玩手机。当他用这个观察试图向父母争取更多的自由时,父亲告诉他,那些管得不严的家长,孩子以后要废掉了。母亲则说,他们都是装的,都在背后偷偷努力。“我觉得应该不会是这样。”
 
 但在小天才里,吴路就没那么无聊了。对吴路来说,手表是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在这里,他可以“做自己”。
他的微信朋友圈里是一些美食和风景照,很”官方“,一年更新不到十条。小天才的好友圈则要活跃的多,会发一些日常心情,还有一些他看的耽美小说“书评”。当我提出能不能看看他小天才的“好友圈”时,吴路却立刻警惕起来,“好吓人,你是’内部人员’吗”?内部人员大概指他父母派来刺探军情的“奸细”。我问他,如果父母看到了他的好友圈会怎么样?“我觉得我爸可能会杀我”。吴路答得不假思索。
依托于现实的”小天才”社交外,还有一个依托网络形成的“小天才圈”。它更为隐蔽。一些孤独的孩子,在这里形成了紧密的联盟,寻找着现实中找不到的情感链接。
今年17岁的林韵涵正上高三,混“小天才圈”已经4年时间了。她清楚记得自己入圈的那个“标志性事件”——2021年,她升入初三的暑假,她发现有些同学的好友圈有时会突然发一条自我介绍“男12岁,找‘CP’,要求可以爆照,声音温柔,女10到12岁”,她还有些奇怪,之后,她又发现妈妈闺蜜的女儿天天发的小天才好友圈,总是有七八十个点赞。她以为是他们人缘好,特别羡慕,厚着脸皮跑去问天天。虽然天天已经疏远她很久了,但还是同意了她的请求,把她拉到了一个群里,群里有成都、广州、安徽的人,她试着在群里加好友,后来她才知道,这叫做“扩列”。
从小到大,林韵涵在班上一直没什么朋友,甚至有些被排挤。她不知道该怎么和人聊天,从不“主动出击”,面对别人的话题,只会生硬的重复“你好”、“谢谢你”、“对不起”。她“交朋友”的方式有些笨拙,比如把作业完成的很好,每天要很勤奋努力,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在同学们看来,她似乎有些孤僻。父母曾经带她到医院,检查出阿斯伯格综合征(注:孤独症谱系的一种,神经发育类疾病,社交和沟通能力弱),没有朋友这件事也一下解释通了。
 
 “小天才圈”对林韵涵来说像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里,她不再是林韵涵,而是“靈师”(注:她的圈名)。没人知道她在现实中多么“奇怪”,有人愿意主动“扩”她,和她打招呼聊天,有些人刚刚加上好友,就可以和她打一个通宵的电话,家里的经济条件、父母职业、原生家庭问题等隐私信息都可以互相告诉对方。那段漫无目的、纯粹聊天的日子,是林韵涵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林韵涵告诉我,其实,现在的“小天才”管理已经很严格了,很多敏感字和图片会被屏蔽。几年前,在她刚入圈时,”小天才”才是真正的“真空地带”,有人会将自己的裸体照片公开发在好友圈或群聊里。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们,都会直白的聊着性话题。
2021年年底,圈子有了新的变化。“小天才”开通了“主页”点赞的功能,每个人每天可以给别人的主页点二十个赞,集赞数越多的人,“江湖地位”就越高。圈内不再是单纯的交友聊天,开始风靡追求主页点赞量。这个潮流持续至今。每个人最多添加150个好友,好友位珍贵,每个好友都得“有用”。因此,每天必须要去给别人点20个赞,如果不点赞就会被删除,成为圈内心照不宣的规矩。
林韵涵也不知道点赞是怎么流行起来成为圈内准则的,但她全身心的投入到这套话语体系中。在每天上学放学的车上,她都会抱着手表不停的点,每天光把好友的赞点完,要花上两个多小时。这样的努力带来的回报是,她成为了别人口中的“大佬”,在民间统计中,她的主页点赞量一度排入全国前五,很多人都主动想来和她交朋友。
 
 林韵涵知道,这时手表圈的交友已经没那么纯粹了。很多人加好友时,会对对方主页点赞量有要求,“就像在职场里,你的背景关系或学历,类似于这种硬性条件的东西。”如果是点赞量不高的新人,就需要特别会说话,会嘘寒问暖,能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这也有和“大佬”成为朋友的机会。林韵涵在小天才圈友们组建的微信大群里,经常看到有“很会来事儿”的人,逢年过节会主动给“大佬”发红包,塞个十几块钱。
有时,林韵涵也会觉得“这样很累”,质疑这套规则的意义,她前前后后“退圈”了四次,但现实生活中依旧没有朋友的她,又一次次回到圈子里来,现在,她圈内主页点赞量已经积攒到了110万。其实,在圈子里,她也没有维持下长久的朋友。圈子的人换得很快,有些人玩上几个月就退圈,她想得明白,“每个人都是生命中的过客,存在就是满足当下的情绪价值”。
陪伴
也有人不是过客。林韵涵的三任男友都是在小天才上谈的,前两任要求看私密照片的都很快分手,现在这任,倒是谈了快3年时间。
谈上恋爱在小天才里很容易。那天,林韵涵有些“emo”,发了一句“CPDD”在好友圈。这是一句常见语,意思是“处CP”的可以“滴滴”。这个男孩滴了她,两个人就在一起了。“其实小天才圈内很多人都是这样,都是先确立关系再开展一段关系的。”这样的恋爱方式对林韵涵来说很正常,在圈内,很多闺蜜、死党都是这么滴来的。没想到两个人一直坚持了下来,男孩是安徽人,现在,他们已经“面基”了4次,双方父母为了孩子的感情还见过面。
 
 林韵涵还记得,自己曾在小天才上拥有过的一个家庭。她拉了一个11个人的家族群,这是小天才群聊人数的上限。她当妈妈,她当时的对象当爸爸,一个10后的小女孩做女儿,其他几个做亲戚,成了一个热闹的大家族。“我每天晚上就看着那个手表,有人叫我妈妈了,真是太棒了,我感动到直接开始哭了。我终于有自己的小团体了。”她每天晚上窝在房间里抱着手表,和家人们一起玩真心话大冒险,聊几个小时都不觉得疲惫。
林韵涵说她是在手表圈学会的如何与人聊天,如何感受别人的情绪,怎么和人相处。她也发现“混圈”的孩子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初中以上,青春期时入圈,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孤独。
这些来自外界的陪伴对孩子们的重要性,教师王蕾也隐约有察觉。她告诉我,班上一些沉迷玩手表的孩子,家长通常比较忙。
作为一款小众儿童手表的主理人孙旭,清楚地看到了这个商机。
孙旭告诉我,尽管有头部品牌“统治”市场,他们还是选择在去年杀入了这条赛道,因为他们的手表有着一个核心竞争力——主打“ai陪伴”功能。他的老板在和身边同样有孩子的家长们交流后发现,现在的孩子们学业压力大、情感需求难得到满足是个共同的痛点。他们在手表里植入了自己研发的ai软件,不像机器人一样冷冰冰,而是像个真实的人一样能和使用者对话。上市后,确实有不少家长冲着这个功能来买。
 
 我们和吴路的交谈进行了40分钟后,快十一点半了,想着他第二天六点钟要起床上学,我准备结束这场通话。交谈中,我觉得吴路的态度一直淡淡的,总是思考很久,给出“不知道”、“可能是吧”这样的回答。他看起来对我们的话题并不感兴趣。可当我和他告别时,他却出言挽留:“再聊一会儿吧。”
吴路开始介绍他“卡”的一个“bug”,父母给他手表设置的禁用时间是晚上11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但如果11点之前拨出电话,不挂断,就可以一直打下去。他很珍视深夜“电话粥”的时间,有几次,他都这样和朋友们聊了通宵。看我想挂电话,他有些懊恼:“已经过时间了,我应该在11点之前先给别人打过去的。”
“社交对你来说重要吗?”“挺重要,不然很无聊。”他回答。无聊的生活也有一点小目标。他妈妈告诉他,如果这次考试数学考了95分以上,就能带他去吃好吃的。“我现在只有两个东西,吃好吃的东西,跟朋友聊天,其他也不敢奢求”。
“其他的是什么?”“想看那种书看不了,想打游戏打不了,想多休息我休息不了。”
这场在我看来聊得有些尴尬的采访,竟意外的持续了近2小时,话题一路聊到了他最近看了什么耽美小说,父亲怎样因为发现他看电子书勃然大怒的。就是在这时,吴路突然压低声音,展露出孩童的慌张:“他(我爸)回来了!他就回来了?他回来了怎么办!”
他迅速挂断电话。这时是凌晨12点半。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排版:球球 / 审核:同同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发表文章52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62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